释义:①看不见听不到的状态。指至道难见莫测。②迷糊,不知所以。
昏昏默默,读音为:[hūn hūn mò mò]。
释义为:昏昏沉沉。形容人意识模糊,失去知觉。
这个成语来源于北宋.苏轼《祭张文定公文》:“今夕公初度,安乐久不作。衰迟性明发,昏昏默默作。”
这个故事讲的是:宋朝的时候,张方平很有学问,退隐在家中。有个人找上门来拜访他,并给他送来一副《尧舜禹治政图》。他看着看着就觉得心情越来越烦躁,没有一点儿力气,过了一个多月也没好。见此情形,夫人心急如焚。一次趁着夜色掩映中他睡着的时候,从枕头下面拿出一个自己写的字帖让他看。上边尽是些“昏昏默默”、“纷纷扰扰”一类的词句。这个人看后惊讶地说:“正是老先生现在的症状啊!”后来他醒过来感到身体轻松了不少。过了十多天他突然高兴地对夫人说:“我已渐离故常了!”这话没多久他又有些“昏昏默默”,似梦非梦。但他并不烦躁、畏惧。朦胧中听得耳边有人在唱歌,一个声音一个音调唱道:“一切病魔都将制伏。”醒来发现这种境界也似真非真。过去些日子前就做了一梦,梦中是一位神人拿着一根小棒从他头上一点,说:“好了!”后来果然好了。这个人是范仲淹的知己陈希亮。这个故事也表达了古人对心神安乐、神清气爽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