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比喻诗文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亦比喻单相思。
独茧抽丝,源于《晋书·文苑·左思传》中的一句话:“文非一体,鲜能全美,是以文之英蕤,有似蚕之吐丝,自缠不弃,而抽其实者。”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成语“独茧抽丝”,用来比喻人们用一种观点统率文章的全部内容,沿着一个角度加以阐述,而忽略其他的可能观点。这个成语的故事源自于古代文人左思的创作经历。
左思自幼长相奇特,相貌丑陋,又生性粗疏,不太讲究修饰打扮,在少年时期并不受人重视。但他却从小就爱好文学,颇有才气。他曾模仿班固《三都赋》创作了一篇《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然而,由于当时豪门贵族垄断着文化市场,他的作品并没有在洛阳出版,这使他深感愤慨。
他下定决心,发奋图强,要自己撰写《三都赋》。为了写好这篇文章,他阅读了大量的史料,考察了三国时期的许多遗闻轶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他终于写成了《三都赋》。由于左思的努力和才华,《三都赋》得到了世人的广泛认同,他的名声也因此传扬开来。
在这个过程中,“独茧抽丝”形象地描述了左思用一种观点统率文章的全部内容,沿着一个角度加以阐述的过程。虽然其他可能的角度并未被忽略,但左思的文章就像一根蚕丝,通过不断地抽丝,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作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创作过程中,要注重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索,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一日见某部某郎,不觉倾倒,形输色授,颇难自持。然独茧抽丝无由作合也,因赋无题二章。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无题诗序》
1、一日见某部某郎,不觉倾倒,形输色授,颇难自持。然独茧抽丝无由作合也,因赋无题二章。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无题诗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