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小国
释义:国家小,人民少。
“小国寡民”出自《老子》第五十七章,原文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其意思是:“让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国家道路不须修得太宽,各种货品不必制造得太齐全,杜绝仁义和巧诈的风气。让孝慈、和协和贫富差距等问题自然产生,使老少百姓得到应有的安定和满足。过路的人车辆不必太多,使民不轻易背井离乡。有舟车不用,使人恢复到用结绳记事的时代。使人民吃天然的五谷而感到甘美,穿天然丝麻感到美观,住自然的房屋感到安适,过自然的生活感到快乐。邻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彼此往来。”
这个成语的典故与古代中国的政治理想有关,表达了老子希望社会回到简单、淳朴状态的政治理想。
反义词: 泱泱大国,国富兵强,民殷国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