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原意是说主要目标应像击杀牛背上的虻虫一样去灭掉秦国,而不是像消除虮虱那样去与别人打败。后来比喻其志在大而不在小。
搏牛之虻(máng),原指专叮牛的牛虻,叮在牛身上,使牛浑身被叮得伤痕累累,却对牛毫无害处,还促使其更快地奔跑。
在成语故事中,孔子有一次在田间行走,看到一个人用力拍打牛身上的虻虫,驱赶吸血的昆虫。孔子觉得这样做很奇怪,就问那个人为什么要驱赶虻虫。那人回答说:“虻虫吸血吸得太多,会吸干牛的血液,让牛无法动弹。如果不驱赶它们,牛就会死去。”
孔子听后,感叹道:“真是可怜啊!人们只恨虻虫叮咬人,却不知叮咬是为了帮助人更好地生存。”
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搏牛之虻”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对无足轻重的事情过分关注,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事情。也有人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做事情不分轻重缓急,主次不分。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不能因为一些小事情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事情。我们应该有全局观念,把握好轻重缓急,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1、当前,我们是要搏牛之虻,全歼敌军的主力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