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息:止息;迹:行迹,脚印;处:处所。要想不见行迹,只有自己静止不动。引申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息迹静处”出自于《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意思是停息足迹,静居一处。指隐匿行迹,不露声色。后也用来形容暂时停止活动。关于这个成语的故事如下:
三国时期,曹操的儿子曹冲十三岁的时候,思维敏捷,善于思考问题,遇到事情,喜欢探求个究竟。当时孙权送来一头大象,官员们都想看看这头大象到底有多重,但是没有办法称它的重量。曹冲知道了这件事情,就叫人把象牵到一起来看人群里有人提议可以接一根大木头,作重百石的东西就能称出它的重量,孩子们的游戏主意自然没办法使大人点头的,这是人们的主意巧的很在一人多高的茅草被顶在大象的脚后跟上问题便被大家忘了曹操听到儿子说出解决办法后就先用大秤一称大象的重量再一算那堆茅草的重量就明白了儿子的办法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事要开动脑筋,不要蛮干,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息迹静处”这个成语则形容暂时停止活动。
近义词: 处静息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