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释义: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中庸之道成语的故事主要与孔子弟子子思有关。子思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倡导者,他提倡“中庸”,认为“中庸”之道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这个故事讲述了子思在游历卫国时,向卫国君主提出中庸之道,并得到卫国君主的认可。
子思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平衡的艺术,要求人们在处理事情时,既不能过于激进也不能过于保守,要把握好度,恰到好处地处理问题。而卫国君主也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智慧,可以帮助人们避免走极端,避免犯错误。
此外,中庸之道也与“过犹不及”的成语有关。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错误的。这个成语告诉人们,在做事情时要把握好度,不能过度也不能不及。这个成语故事可以追溯到孔子在春秋时期提出的一个概念:“过犹不及”,强调处理事情时要避免过激和过慢,要做到适度、平衡和恰当。
综上所述,中庸之道故事告诉我们处理事情时要有适度、平衡和恰当的原则,要避免走极端和犯错误。这个故事也强调了智慧和平衡的艺术在处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他一面想,这既无闭关自守之操切,也没有开放门户之不安:是很合于“中庸之道”的。
◎鲁迅《彷徨·幸福的家庭》
1、凡事应该讲求中庸之道,过犹不及,于事无益。
2、林彪、“四人帮”,用“中庸之道”影射攻击周恩来同志。
近义词: 不偏不倚 凡事有度 不夷不惠
反义词: 厚此薄彼,偏听偏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