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人心惶惶,动摇不定。
人不自安成语来源于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的故事。
据说,曹操掌权后,有些野心勃勃的人不放心他一个人独揽大权,于是想办法暗杀他。而曹操的疑心病很重,走到哪跟到哪,所以他每天都不安心,十分提防身边的人暗算他。
为了防止刺客的突然袭击,曹操命人制造了至少三种不同型号的铜雀(武器)。曹操用它去监视所有会和他在战场上谋面的人,可谓草木皆兵。他说:“先杀了吕布、刘备等人再说!”后来发生了“马跃檀溪”的事件后,刘备、赵云救了他,之后他的内心反而愈发地恐慌,命令亲信军官田豫以四处察访为名日夜守在淮南的大路、阴平、甸宁小道等处,自己则率领大队人马去黎阳挖沟筑垒。他还下令大修铜雀三大桥,分别由三大将分别负责监管,每天都有战船从桥下经过,派重兵守桥,从桥上过桥的兵卒都必须经过检验。这样严密防范的结果是:士兵人人自危,毫无斗志。
最终曹操明白这样做只是自欺欺人而已,并不能真正的安心享乐。因此,他不得不取消了上述做法。
后来,“人不自安”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或物处在一种令自己感到不安的境地。
于是内外恐惧,人不自安,皆求苟免,莫有固志,重足累息,以逮子终。
◎《周书·宣帝纪》
1、于是内外恐惧,人不自安,皆求苟免,莫有固志,重足累息,以逮子终。 ◎《周书·宣帝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