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用于政治与军事方面
释义: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
城下之盟故事的主人公是晋文公重耳。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交战,楚王为了显示自己霸主的威风,首先派使者到晋营下战书,要晋军退到洛水之西,并把申礼(地名)之地给楚国,说如果晋军还按兵不动,楚国将出兵进攻晋国。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的晋文公不肯签订下盟约。这时有人认为可以用欺骗的办法战胜楚国,还有人则劝晋文公不要拿国家的荣誉开玩笑。重耳对此犹豫不决。
重耳的舅父、谋臣狐偃认为,如果晋国不与楚国交好,楚国将越来越强大,最终会成为晋国的威胁。他劝重耳以国家为重,宁可吃亏,也要与楚国和好。重耳认为狐偃的话很有道理,便采纳了他的建议,决定退避三舍。不久,晋军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战胜后,重耳对当初的失策追悔莫及。为补过城下之盟,重耳与楚王会盟于鸡丘(今河南开封市东)并在众人面前对天发誓:“上苍有眼,晋楚如违此誓,让上天降下灾难于我国!”为了表示自己不计前嫌、化干戈为玉帛的胸怀,重耳还把原来楚王的战俘——楚大夫子女作为礼物送给了楚王。
以上就是城下之盟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性,采取正确的策略和措施来解决问题。同时,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谦虚和感恩的心态,珍惜眼前的一切,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
国有已困之形,人有不困之志。君民效死,与城俱碎,岂肯为城下之盟哉。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五回
1、以某种较大的让步为钓饵,诱胁中国订立城下之盟。
2、落后就要挨打,城下之盟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3、由于情势危急,他不得不订下这个城下之盟。
4、这些将士宁愿战死,也决不为城下之盟。
5、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迫使清朝政府签订城下之盟〈辛丑条约〉
6、战争结束后,失败的国家,也只有签订城下之盟。
7、如今敌众我寡,只好签下城下之盟,以减少伤亡。
8、清朝统治者屈服于外敌压力,屡次签订城下之盟。
9、我们两家公司实力相当,既谈合并就要公平,怎能逼我们签下城下之盟,完全受制于他们?
10、宋朝因为积弱,所以和外族交战,往往无论胜败都签下了城下之盟,苏旬因此写了一篇〈六国〉来讽刺。
11、这个国家屡次签订城下之盟。
近义词: 不由自主 身不由己
反义词: 自食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