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话多易出问题,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损害。
“言多伤行”这则成语的出处是春秋时期·左丘明《左传·隐公十一年》:“言多必失,多忌故也。”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话太多,就容易伤害自己的行为。
这个成语的故事讲的是:卫国的卫庄公有两个儿子,大的叫州吁,小的叫顽。州吁喜欢武艺,很受庄公宠爱,庄公还把庄公的宠妾让给他。顽很嫉妒他的弟弟,怕将来弟弟继承君位,夺去他的俸禄,就偷偷联合石厚阴谋作乱。石厚问计于臣子,臣子说:“先下手为强。”于是石厚就为弟弟向卫庄公进谗言,卫庄公死后,顽即位为卫桓公,州吁被逼上了陈国。桓公的母亲是石氏之女,她想为州吁报仇,于是劝桓公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我虽不能把过去的事全部忘记,但也不计较了。”石厚又劝哥哥说:“人臣的职责就是进谗言。”于是桓公就派石厚去把州吁请回来。州吁回国后与石厚同谋作乱,桓公对此事不加追究。后来州吁、石厚为扩张势力招兵买马,招集亡命之徒,劫夺路人财物,在卫国造成很大混乱。这时桓公发现后要追究他们的罪行,石厚等劫持了卫侯。事情被逃亡在鲁国的臣子知道后报告了隐公,隐公知道后对宋卫之乱很担心。果然消息传到宋国后引起了骚动,于是隐公派出军队前去制止宋卫军队过境并参与周天子的会盟。但后来诸侯之间关系恶化,“言多必失”,石厚等人乘机劫持了桓公并杀了桓公派去阻止的使者。隐公听到消息后赶忙前来制止并讨伐他们。由于言多必失而引起了祸乱,所以后来人们常用“言多必失”来告诫自己不要多说话,以免发生祸事。
总之,“言多必失”这个成语告诫人们说话太多容易伤害自己的行为。
近义词: 言多伤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