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释义:名声超过实际才能。
名过其实,来源于《左传·小雅·节南山之什》,主要指名声超过了实际,含贬义。
名过其实的成语故事讲的是郑国的子家向晋国的赵孟诉说自己的才能,而且“言是人非”,也就是说,他在批评郑国执政的子驷。子家如此地有才能,但是“人莫之知”,人们都不知道他的才能,因为他敢于直言批评国君,他这人是真名过其实了。 还有一个是诸葛亮与石广元、徐庶三人,是汉末三国的名人,三个人都是有才能的读书人,但不遇时机,现在在一起作农。所以又有诸葛亮与博陵人崔琰的交往一章,当时天下乱离之后不久,人都急功求名。所以读书人都“希世搅机,干会请托”。在政治上的污浊腐化不能发表出来的情况下,惟有功名是行的根本途径了。当时正是大家对于合从连衡都看得极其重要的年代,是一般政治风云人物的讨生活的好方法之时,像崔、诸葛亮等人不肯迎合时俗干这种事情的人是很少的。崔琰就曾经对诸葛亮说:“我实在是没有才能。”他是一个清廉之人,有才能者都应当为国出力,他“清平之代自当有天下”,现在不能为国出力是因为不能避嫌,所以他希望诸葛亮也这样做。但诸葛亮则不然,他是“名过其实”的人。在当时的环境之下他说自己实在无才能。这与后来刘宁之母责刘宁日:“尔名过其实”一样。“名过其实”主要都是用于有过高名声而实不足的身上。这个成语也就成为了没有客观的认识自己并看实际对与不对的人所用的话了。这个成语今也是多用来讥讽人“好大喜功”了。
这些描述中都涉及到名过其实的成语故事和用法。
近义词: 言过其实 名存实亡 名实难副 过甚其词 张大其词 徒负虚名 名高难副
反义词: 名副其实,名不虚传,名不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