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第三节中通过场面描写抒情的句子悬
1.《回延安》分析诗歌第三部分是如何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动人情
首先,诗人在这里通过描写延安乡亲对诗人的盛情接待的情景表达了炽热的感情。
写亲人欢聚的场面,突出了烧热的炕、生起地上的木炭火,热上加热,选取有地方特色的食物,既亲切又真实地写出延安人民争先恐后看望诗人的情景。其次,诗歌描写老、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突出了亲人欢聚的情景。
最后,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话题由延安而飞越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黄河汹涌澎湃。由延安看到全中国,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
2.《回延安 》中通过景物和场面的描写来抒情的句子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过来, 一头扑在亲人怀……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头坐。 满窑里围的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母亲延安换新衣。
3.回延安每一章的写作内容及表达的感情贺敬之的
贺敬之的《回延安》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回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心中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诗的每一节都由两句构成,按照“信天游”的特点,第一句起兴,有时候两句诗兴、比连用,或比兴、夸张连用,并且通常要押韵。例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以“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以“羊羔吃奶”起兴,喻延安对诗人的养育之恩。“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上句起兴,使人联想到由延安一地向全国扩展的革命形势,下句紧接着使用夸张。“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上句起兴,又兼有描写环境的作用。“信天游”中“兴”的表现手法,往往给读者以很大的想象空间,使感情表达有更充沛的力量。擅用夸张也是“信天游”的一个特点,如诗中的“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等句。再有拟人、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也是民歌中经常采用的,它们为这首诗增添了亲切、活泼的感情色彩。这首诗里还有不少陕北方言,如多次出现的叠音词“几回回”“树根根”“羊羔羔”“白生生”“一口口”等,一些儿化音“紧紧儿”“手把手儿”等。总之,用“信天游”的形式歌颂延安,抒发诗人心中对母亲的眷恋之情,这首诗的形式和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4.<<回延安>>赏析
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那是他曾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如今再一次见到它,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全诗有鲜明的抒情层次:先写回到延安时的兴奋和激动,再回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情景,接着抒写与延安亲人欢聚的感人场面,再写延安十年来的巨大变化,最后赞颂延安在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功绩,并展望它的美好前程。
诗是心灵的艺术,表现情感的艺术。《回延安》之感人,一言以蔽之,正是在炽热的“情”字上。看,延安的黄土、宝塔山、杜甫川、柳林铺,延安的一切,无处不是情,“双手搂定宝塔山”,“一头扑在亲人怀”,那是重逢的激情;而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忆,同样充满了无限深情,那是一生对延安人民培养教育的感激之情;当诗人期待着“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时,情感更发展到了高峰,回荡在延安上空,也激荡在读者心海之中。
在表现手法上,全诗构思精巧,比喻贴切。把延安比作母亲,便将儿女离别后的怀想思念、重逢后的欢愉激动、母亲对儿女的抚育之恩,用情感之线贯穿起来,既自然又真切。其次,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反复咏唱,曲调悠扬,节奏活泼,极富地方特色。拟人、排比、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熟练运用,不着痕迹,更增强了诗的美感。
&p=&user=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