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价值初探论文(锦集12篇)7-1-38

实用文档 www.xuehanzi.net 2024-05-19 08:14 182

简介:感谢网友“丛清淑”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价值初探论文(共12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价值初探论文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价值初探论文

基于工业文明的传统教育,强化知识技能教育而忽视非认知情感与能力培养,强化标准化而忽略学生特性和差异需求,强化书本学习而忽视知识与社会、自然、世界的有机联系,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信息技术为教育改革带来了新机遇,正突破传统教育教学困局,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纵深前行。

一、“革命”升级: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的教育发展趋势

教育革命推动世界发展和文明进步。华中师大周洪宇教授梳理国际国内教育革命的研究,提出三次教育革命观点:第一次发生在农业时代,实行原生态的个别教育,文化特质是农耕文化;第二次发生在工业时代,实行班级授课制,文化特质是规模化、标准化;第三次发生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的信息化时代,实施个性化教育,形成开放多元的学习文化特质。教育革命的升级,表现为信息技术、物联网、互联网等与教育结合,不断融入学科教学,促进教育管理、学科教学变革,催生了定制式、网络化、游戏化等个性化学习方式,出现了现实课堂、显性课堂、虚拟课堂、隐性课堂,教育超越时空限制,全时空泛在学习成为必然。生成了新型师生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仅是指导者、引领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陪伴者、支持者。美国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分析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等对未来五年基础教育的重要影响,揭示了基础教育发展趋势:强调领导作用,学校领导持续创新;致力学习方法变革,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项目的学习、挑战的学习、探究的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重构学习空间,学习空间多样、交互、动态、灵活,更加便捷有效;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学习环境、调整课程、提升学习质量;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增加学习体验机会;开展创客、机器人、人工智能学习,培养学生兴趣和创造力。总之,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政策升级: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的教育国家意志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求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出,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促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推进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深入广泛应用……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中的应用,促进学生提升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养成数字化学习习惯,实现全面发展。7月,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中小学要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国家意志、强国战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是国家战略落地的具体体现。

三、创新升级: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的课堂改革走向

“融入”促进教学创新。“融入”是指混合、融合,是事物之间彼此融合、彼此接纳,形成和谐的整体,也指思想的融合、接纳,融为一体。“融入”将信息技术的工具性作用变更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功能,其核心不是用技术强化传统教学,而是创新教学,改变教育方法模式,提升教学效率,使学习效果最大化,创新是“融入”的最大价值。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引发的教育教学整体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观念创新。教育3.0时代已来,我们要清晰把握教育的时代特征:无边界、互联、共享和个性化。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带来的不仅是教育技术变革,更是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的全面重构。信息技术对教学的革命性影响,要求我们从儿童的真实需求出发,调动信息技术探寻教育本质的力量,创设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个性化教学,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表达与合作能力等。教学模式创新。打破教师中心、教室中心、教材中心,走向以生为本、师生互动、密切协同的教学,形成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学习者认知规律和能力发展需求的新型教学模式,不断优化学习内容、方法、形式;打破固定学时、学科界限,根据学生个性化需求提供更为开放灵活、多样化、可选择的"课程与教学安排。师生共同创造有趣、有序、有效的学习活动,充分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基于学生真实生活与实践体验,移动学习、项目学习、游戏化学习、跨学科学习等成为常态,课上、线上与生活完全贯通,学习更加自由开放,自主选择、自主安排成为现实。这样,自主学习与同伴学习共存、人工智能与学生情智共生、移动学习与固定学习并举,线上线下学习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学习环境创新。建立系统互联互通、信息无缝流转的智慧课堂,通过互联网整合教学的物理空间、虚拟空间,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沉浸式实践与体验,为教学提供无缝支持服务。营造学习时时、处处皆可发生的氛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内容供给多元化,学校变成优质教育资源的集散地,利用互联网、云平台、互动设备等,将校内外、线上线下优质教学资源聚集起来,结合校情、生情整合优化。学生利用人工智能主动寻找学习资源,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享受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教学评价创新。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可运用互联网、云平台、智能设备实施在线测评,建立不同学生的学习数据库,通过整理分析,清楚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特点、个性、情感,对学生做出学习诊断,找到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和个性化需求,设计、推送个性化学习方案,以高品质的教学服务实现更高质量的教育公平。技术手段创新。以智能屏幕、智能课桌、联网平板等为载体,高效开展网络互动式教学;开发多样化、互动式教学资源库,学生可便捷访问;配套硬件与技术、资源与管理,为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提供坚实保障。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确实带来了教育教学的可喜变化。但不能过分夸大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变革作用,如曹培杰博士所说,要警惕和化解教育过度“技术化”的风险。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找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点、生长点,循序渐进变革。

篇2: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措施论文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措施论文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课程整合理念的认识

要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必须在教学中实现以下几点转变:转变传统的知识观和人才观;转变传统的教育技术观;转变传统学校观;转变传统的师生观;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和学习观;转变传统的课程观和教学模式观;转变传统的教学组织观;转变传统的多媒体观;转变传统的教学管理观和教学评价观。

二、建立新的管理机制

1、加强管理激励与机制。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必将促进学校内部管理机构职能的逐步转变和教师工作方式的变化,学校必须制定一些积极的配套管理与奖励政策并调整相关机构的职能。

2、建立示范学科。建立应用(教学应用为主)示范科目,培养骨干教师,推出一些具有创新的典型课与公开课,通过示范科目带动其他学科,推动整个学校的课程整合深入发展。

3、全面推进整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制度化,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全面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与管理的必备工具,使信息技术进入每一个教室、每一个教师的每一堂课。

4、参与课题研究,开展校内、校际交流。参与一些相关的研究课题,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趋势,走出学校,观摩其他学校的优秀课,吸收先进经验。

三、课程整合的深入过程六剑客职教园(最大的免费职教教学资源网站)

1、从本学科开始进行课程整合。课程整合应从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开始,在学科内部分地实现课程整合的目的。

2、从易到难地开始进行课程整合。应从课程整合程度较低 的学科取向的课程整合开始,逐步过渡到整合课程较高的学科取向的.课程整合,如多学科的设计和跨学科的设计或融合课程和广域课程等,最后进入超学科的整合设计。

3、在协作中开始进行课程整合。实施课程整合计划,学校首先要营造一种协作的文化,建立一种协作的机制,教师则首先要学会协作的技巧。

4、加强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潜能。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创设学习情境,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加强教师自身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掌握网络环境下教学平台和多媒体教学系统使用以及网络教学软件的开发制作、常见问题与故障排除的能力,为主导课堂教学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再次,加强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效果的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5.加强教师课程整合理论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伴随教学情境的变化,许多传统的能力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被赋予了新的涵义或更高的要求;由于信息化教学环境特有的属性,要求教师具备新的能力,以适用信息技术对教学的要求。因此,应迅速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尤其是课程整合教学理论和信息素养与能力的提高。

6、注重学生能力、情感、价值观等信息素养的均衡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在传授学生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要进行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的导向。启发引导学生在网络化学习中发挥友好互助精神,开展协作学习和小组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7、教材内容与教学安排的革新。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革新原有课程内容,增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容,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设置相关的课题内容,并且按照难度的大小安排学习顺序和课时。其次,在课程设计上重在学科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少而精,着重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基本原理以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制定教学大纲要着眼与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创造力的培养。

8、建设丰富的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是指那些可以提供给学习者使用,能帮助和促进他们学习的信息、技术和环境。教学资源无论从其内容数量、媒体种类还是从其存储、传递和提取信息的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学习资源的可获得性和交互性的急速增长更形成了对现行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的震撼性的影响。因此,对于教学信息化环境下进行科学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和建设已成为教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课程整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课程整合实验的深入进行,必将提高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大大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进程。

篇3: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学论文

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学论文

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之间存在诸多联系,在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是美术创作和美术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将会是美术教学的新趋势,是现代美术教学的新形式。

近几年来,我校就 “ 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学 ” 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下面谈谈我在实践中的体会和思考。

一、美术与信息技术存在极为密切的联系,整合具有必然性。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信息技术通过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立体地表现信息,它们在呈现信息的方式上都以形象为主。现代美术中,电脑美术作为美术领域的新成员,有着极为强劲的发展势头。目前,计算机已经成为美术创作中应用极其广泛的工具。而在省编小学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材中,有很多学习内容是相互关联的。以下表所列内容为例,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很多内容本身就是在美术的任务驱动下开展学习的,这正是整合学习最为常见的形式,也就是说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有些学习内容已经和美术整合了;美术课本中的许多内容也非常适合于用信息技术来教学。而且,美术课的有些内容只有通过信息技术才能达成学习目标,如《电脑美术设计欣赏》,学生只有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操作,才能体会电脑美术的设计方法,如果教师能够演示运用 Phsotoshop 软件设计图片,将会让学生大开眼界,深刻体会电脑美术的强大功能和神奇魅力。

所以,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具有必然性。它们的整合将获得一个双赢的结果,既能够达到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标,又提高学习效率。

二、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优化了教学过程,整合具有可行性。

1、欣赏 评述 ---- 资源浩如烟海,查找可随心所欲。

“ 欣赏 评述 ” 是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 “ 欣赏 评述 ” 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 “ 欣赏 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 传统的欣赏教学,学生不知道怎样欣赏,更不知道怎样评述。之所以会如此,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学习资源,除了听教师介绍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信息来源。目前小学美术中的欣赏部分占很大的比例,绘画、雕塑、建筑、民间艺术、儿童美术、卡通形象等,几乎涵盖了所有美术领域,教学中最让教师为难的仍是缺乏资源。

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但解决了学习资源匮乏的矛盾,而且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美术欣赏的资源极其丰富,学生只要掌握了 IE 网络浏览器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的方法就能够自主学习。教师只需提出学习的任务,比如制作一张网页、写一篇配有插图的小论文、制作一张幻灯片、编一张电子小报等,帮助学生解决技术困难,协助学生完成作业。

比如美术第十一册《中国古代建筑欣赏》中关于故宫的欣赏。传统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展示一些故宫的"图片或者幻灯片,像导游一样介绍有关故宫的历史、文化、建筑特色等知识,回答学生的一些问题,或者干脆组织学生观看《紫禁城》的录像资料,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且接收的信息量很有限。我们开展的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是:教师提供一些有关故宫博物院的网址等,让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搜集资料制作一份介绍故宫的幻灯片,并进行交流。教学中,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上网搜集资料,下载图片,制作幻灯片。在有意识地选择、组织材料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了解了故宫的历史、建筑特色,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立体的故宫艺术知识体系,而且为我国古代建筑大师的杰作惊叹不已,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进而产生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巨大热情。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最后通过网络教室展示幻灯片,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都相当投入。

2、对另一学习领域 “ 设计 应用 ”

《课程标准》建议 “ 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书籍封面、文体活动海报的设计 ” 。美术课程中还有许多内容,如邮票设计、贺卡设计、板报设计等,都可以采用计算机设计的手段。像用画图、Word 、金山画王等软件进行较为简单的图案设计,用比较专业的 Photoshop 软件进行封面设计、广告设计,并利用计算机光盘中大量的图像、照片以及材质资料,利用计算机字库中丰富多彩的字型、字体等,设计出更加精彩的作品来。

例如美术第九册《平面构成设计》的教学。按照传统的教学设计,每个学生起码要准备大小一样的圆形、方形、三角形纸片各三张,通过排列组合将这些纸片构成几个不同的图形,然后选择其中一二个绘制出来。这种方法的缺点是:由于学具的限制,只能获得一些常见的图形;绘制艰难,许多学生因为制作过程过分繁复而失去耐心,画不出精致的作品来。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却能够克服上述缺点。方法是:首先在 Word 中插入自选图形 “ 圆形 ” 、“ 方形 ” 和 “ 三角形 ” ,并设置成 “ 无填充颜色 ” ,再通过 “ 复制 ” 、“ 粘贴 ” 获得数个基本图形,然后随意移动这些基本图形,把他们组织成新的图形。学生可在计算机上反复尝试,直到满意为止。最后把构成的图形 “ 组合 ” 在一起,复制到画图软件中,并填上自己喜爱的颜色。(由于在画图软件中不能任意移动图形,在 Word 中又无法完成区域填色,因此需先在 Word 中构图,再在画图软件中填色。)

由于手工绘制的设计方式受设计者自身技术水平的影响比较大,也比较费时间,所以学生往往难以实现预想的构思,设计会以失败告终。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设计显得轻松和得心应手,学生容易实现预想的效果,避免由于眼高手低带来的不快,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3、突破难点, CAI 很管用。

CAI (计算机辅助教学)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 CAI 课件大多以演示为主,是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中最为常见的形式。教师可运用 PowerPoint 等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多媒体课件,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形象地演示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用于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学中 CAI 主要应用于以下几种情形:

( 1 )分析解释。

CAI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美术知识,启发他们发现美术规律。比如:《千变万化的线》一课,制作一个可供教师演示和学生学习的课件。课件首先展示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线,并用闪烁的效果将这些线条突出出来,然后概括出线的种类,接着通过说说、画画让学生体会线条的千变万化,最后再让他们欣赏美术作品中的线条的美。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CAI 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直观地解释了线条作为重要的美术语言产生的过程,展现了线条的魅力。

( 2 )提供素材。

美术课程中某些内容可能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比如《欢乐的元宵节》,我们当地的风俗不太重视元宵节,学生对这一节日知之甚少。教学时,如果不提供足够的学习素材,学生将难以开展学习。因此,充分发挥 CAI 课件的优势,给学生展示大量的图片、录像等直观信息,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提高学习的质量。

( 3 )对比实验。

美术是视觉艺术,所以通过直观的对比实验能够很好地说明道理和规律。比如认识冷色和暖色,可通过观看大量的对比图片让学生感受色彩的冷暖差异,这比光凭教师的讲解来得直观、简单得多。

(4 )激发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中要求教师 “ 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 信息技术具有集声音、文字、图形、图像于一体立体地表现信息的功能,使学习情景的创设变得得心应手。比如《茶壶造型》一课,可通过欣赏精美的宜兴紫沙壶来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篇4: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层次教学的论文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层次教学的论文

摘要:本文以因材施教原则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承认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差异性”,结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要求,对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实施层次教学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如何开展并实施层次教学以及层次教学的评价等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分析尝试。

关键词:因材施教最近发展区个体差异信息技术层次教学

一、引言

信息技术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也是促进其他学科更好发展的基础。信息技术既是一个重要的技术分支,又已经深化为改造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基本手段。信息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教育、经济和政治等领域,成为席卷全球的信息文化,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普通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当今的社会,这是人人都应该且必须掌握的技能与能力,尤其是对于即将走上社会或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的高中学生。

作为一名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该如何更好地开展教学,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因材施教,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获呢?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关注全体学生,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层次教学恰好能体现这种要求。

二、层次教学的理论基础

层次教学最早源于孔子的“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也是现代教育学原理中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教学,发挥学生的特长,塑造学生的个性,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学有所长,学有所成。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现代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是当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基础之一,其内容给人以重要的启示。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可能关系时,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其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但要借助成人的帮助,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维果斯基将学生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

对教育过程而言,重要的不是着眼于学生现在已经完成的发展过程,而是关注他那些正处于形成的状态或正在发展的过程,学生正是在成人的引导下才逐渐走向独立,这一理论使人们看到学生发展的空间及可能性。可见,如果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只是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那么教育过程就不可能成为学生发展的源泉,学生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或阻碍,影响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认识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吻合的,也说明学习知识是可以分层递进的,在教学过程中给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提供一个“最近发展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高度上“跳一跳,摘得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香甜的“苹果”。

三、层次教学的现实基础

我们的学生来自南京市的不同地方,有来自城区初中的,有来自郊区初中的,还有来自较远的郊县的,他们各自在初中时的信息技术教学条件差别很大,有的在初中一直开设信息技术课,已经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基本掌握计算机的初步使用;有的很少学习信息技术,对计算机也是一知半解,不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用有的根本就没学习过信息技术,从没使用过计算机,从没抓过鼠标,从没摸过键盘,几乎零起点。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分层次进行,区别对待,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学生学习存在差异性,这是实行层次教学的前提条件。在学校,班级的总体成绩有差异;在班上,学生之间的成绩有差异;就是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科目上,也不一定平衡发展。因此,学生的学习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尊重这种学生差异性的存在,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充分考虑。

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性。实行层次教学必须要遵循教育规律,符合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的发展有着各自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发展特点。究其原因,第一,由遗传物质所致,每个人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时间、速度不完全同步,呈现的水平也不完全一样,有的智力相对突出,有的智力低于常人;第二,人的发展方向也不尽相同,如,有的人长于抽象思维,有的人优于形象感知;有的人敏于心智创造,有的人功在手工制作。教育心理学表明,一个人只有在得到适合其个性发展的教育条件和教育方式时,他的潜能才能得到开发,他的个性才能得到发展。正因如此,尊重个性,因材施教成为我们必须遵循的教育原则,而层次教学正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方式和策略之一,它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四、层次教学的具体实施

1、对象分层

遵循学校的分班制度,我们是一所四星级的高中,学生来源广泛,质量参差不齐,比较理想的分班我觉得是按学生的入学成绩、兴趣爱好、特长、个性来进行,但目前我们学校基本上就是按学习成绩结合高考报考方向来进行分班的,分成“强化班”、“实验班”、“平行班”等,绝大多数学校也都是这样分班的。这也为层次教学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新生入学后,通过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素养测试、问卷调查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让老师了解学生,从而进行相对科学、合理的分层。

层次教学在不打破班级编制的"前提下,从每个班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学生分层不同层次。其具体分层方法如下图。根据每个班的特点来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层次教学。比如,强化班的学生从整体上来说,不管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还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相对来说都是非常优秀的,因此,可把强化班的学生分层三层,即a会考(优秀)、b提高层、c竞赛层。而平行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将其分成两层,即a会考(达标)、b提高层。当然这种分层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要根据学生的进展情况,动态的、灵活地分层,及时调整,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而更好的实现的“因材施教”。

班级类别强化班实验班平行班

分层a会考(优秀)

b提高层

c竞赛层a会考(优秀)

b提高层

c竞赛层a会考(达标)

b提高层

2、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确定教学预期要实现的最终质量标准。班级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素养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用同一个教学目标来要求学生,显然是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的差异性和符合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首先要根据班级的不同情况来确定一个大体教学目标方向,如在确定强化班的教学目标时,要兼顾ab两层,同时要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并发现和培养竞赛人选;如在确定平行班的教学目标时,确定以学生会考达标为基础,同时兼顾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爱好。

在同一个知识点上,我们要求学生掌握的层次也不一样。根据布鲁姆对认知领域的分类,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理解、应用和综合四个层次。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群体来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层次。

3、施教分层

分层次施教是层次教学的关键。分层次施教即在实施层次教学的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依据不同的层次目标,采用相应的学习起点、学习梯度与速度、学习方式,给学生不同的分层次讲解、分层次练习,以期达到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的动态过程。

在上理论课的时候,本着“照顾绝大多数,兼顾少数”的原则,其原因在于学校的分班制度已为我们创造了条件,即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智力、接受能力比较接近。比如强化班上理论课时,注重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应更加强调学生能力的提高以及综合运用的能力,并且对有信息技术特长的学生进行竞赛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对平行班上理论课时,应着重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即会考达标)的掌握,同时注重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兴趣爱好的培养和提高;对实验班进行理论课讲解时,应界于上面两种之间,即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生能力的提高,辅以竞赛基础知识的讲解。

上机实践课则更有利于体现层次教学的思想,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上机实践课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我在课堂资源和学习任务中根据学生的层次分别设置不同的级别和要求,让学生依照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进行学习,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去给不同的学生以不同层次的讲解和辅导,这样就更能切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特长,进行因材施教。我还鼓励信息技术水平高,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强且热心的同学积极帮助基础较差的同学,最终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也实验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

4、作业分层

作业分必做题、选做题、提高题几种,分层次布置作业,大部分作业都在课堂上完成。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能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能力范围内,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获得成功的喜悦。在布置作业、任务的时候,要给学生一定的难度,但不能太难,如果太难,学生无法完成任务,容易丧失信心;太简单,学生觉得会觉得没有多大的挑战。

5、测试分层

这个环节是最不容易掌握的环节,既要公平又要如实地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不能简单化或单一化,而要采用多元的方式来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价,通常采用自评和互评的方式,再结合老师的评价。比如有的同学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强,而有的同学理论知识比较扎实;有的同学擅长网络技术,有的同学精于网页设计。都应该给出合适的评价。

另外,学生在各方面都会有一定差异,因此我们在评价一个学生的时候,我们不能一刀切,而应该考虑到学生原有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和能力、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接受能力等差异评价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学习效果。

五、层次教学的总结反思

在信息技术课中实行层次教学,将有效的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跳起来吃到自己的“苹果”。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学生心理压力,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适应学生的“差异性”,满足学生对不同内容学习的需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固有的缺陷与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对信息技术课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层次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每一节课的准备都要花费比原来多几倍的工作量,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另外在层次教学过程中,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合理调控,防止一部分学生产生消极情绪或自卑,同时也要防止另一部分学生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

篇5:浅谈中学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教育论文

浅谈中学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教育论文

摘要:信息技术教学对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有较大的启蒙性作用,是中学学习阶段的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然而,由于各种内外部环境因素的限制,我国中学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存在着一些现实性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特征的分析,总结了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一些现实性的经验,提出了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一些现实性的策略,从而为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提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资源课程容量任务驱动

一、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特征

与其它各类学科相比,信息技术教学具有一定的特征,因此,只有把握这些特征,才能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同时逐步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效率。国外中学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起步较早,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相比之下,我国中学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较为滞后,并且在不同地区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所以,对我国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特征分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总的说来,我国中学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具有如下特征:

1.发展性。

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带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内容需要不断地更新。这不仅体现在学科内容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而且是已有的学习内容也都正以较快的速度在更新。如文字排版功能,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WordStar、WPS,发展到如今的Word、InDesign,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所以说,今后信息技术课程必定会“与时俱进”地出现与时代要求相一致的新内容。

2.工具性。

近三十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硬件价格的降低,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信息产品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信息技术将成为人们生存的一项常规技能,与人们的工作、生活等日常活动逐渐融为一体,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全面的影响。

3.应用性。

不论是在军事、气象、经济等事关国计民生的高端应用,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信息技术都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因此,在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这一特点,联系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实例进行教学,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淡化信息技术课的“学科本位”思想,强调它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综合服务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让其意识到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另外,在教给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二、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初步培养了学生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知识,使学生在中学学习阶段结束后能够很快地适应各种常规性信息技术应用的需要。然而,由于受到各种内外部环境的限制,中学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教学资源需求与供给的矛盾突出。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由于对大部分中学而言,信息技术在师资与设备方面都属于稀缺资源,导致班机容量较大,一个教师往往要同时面对几十个甚至数百个学生,严重降低了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而从学生角度来分析,由于学生在家庭环境、学习兴趣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导致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参差不齐,使得传统的同步式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

在信息学技术应用软件课型的教学中,不少教师采用“教师示范操作,学生跟着学操作”的教学方式,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性,依赖教师手把手教操作,不习惯自己通过阅读教材或从其它途径(如软件的帮助系统或网络)来获取学习信息,以解决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课时分配与课程容量的冲突。

信息技术课的课时有限,课程所覆盖的内容有限。要想在这些有限的课时和有限的教学内容里完成对学生信息技术文化的内化,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三、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现实性策略

根据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特征分析及存在的问题,可以总结出我国现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些现实性策略:

1.消除神秘感,树立信心,激发兴趣。

针对于中学生信息技术初学阶段的特征,可以对学生采取“诱导式”、“启发式”和“激励式”的教学。如,不妨打开计算机主机箱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介绍一下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功能,将各部件以人的各器官作比喻,然后盖上机箱,打开计算机,让他们操作一下几个精心设计的程序,此时惊讶之声必然不绝于耳。再如,为了使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兴趣,可以讲讲当今某些中小学生自学计算机达到哪些结果,再讲讲计算机的功能、应用范围,以及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等。

2.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现在绝大部分的信息技术课本按“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基础应用程序”这种模式安排教学顺序,新学科入门难,学生的兴趣一降再降。如何让学生保持一定的兴趣,尽快由“门外汉”变成“门内人”呢?只有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按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原则适当调节教学顺序。

3.采用“任务驱动”分组学习的方法。

这种学习方法的目标是让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任务,驱动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并且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使低层次学生有反馈的机会,同时使高层次学生有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空间。这种学习方法的关键是“任务”的选择与设计。也就是说,教师在总体目标的框架上,将总目标细分成若干个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四、结语

中学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是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也是千变万化的,希望本文的经验性成果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利于同行之间互相交流教学体会,把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搞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4):33-39.

[2]郭芳.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77-82.

[3]韩玲玲,李晓东.中小学信息课现存问题与应对策略[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18):102-108.

篇6:信息技术学科论文

信息技术学科论文

信息技术学科论文

随着电脑在家庭的普及,大部分学生都已基本掌握了机的基本操作,如果信息技术学科还是仅仅教授学生计算机的操作,已不能满足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欲望了。对于已掌握Word、FrontPage、Flash等基本应用软件操作的同学,我们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更多的是通过让学生具体创作一幅作品来组织进行。这样教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体现“在做中学,在做中用”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要创作出一幅好的作品,不但需要多种软件共同使用,同时还需要与其它学科进行很好地有机地整合。这样的教学,不论是作品的上(学生可以自命题),还是形式上(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表现方式),都给学生以自由选择的空间,尊重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的选择,更能体现因材施教的本质,充分发挥每位学生不同的特长,体现学生的个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一、信息技术学科与班会课的整合:

玩游戏.上网聊天是中学生较喜欢的一种娱乐方式,特别是电脑进入教室后,除了教学需要外,也为学生玩游戏聊天提供了方便。如何把学生对电脑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上来呢?为此,我们让学生在校园网论坛上就“游戏的利与弊”谈谈各自的看法,结果很多同学都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认为有益的游戏可以益智,有的认为玩游戏浪费时间,还有的认为只要处理好时间的等……”总之,通过这次班会课,一方面以学生喜欢的聊天方式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思考,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不可沉溺于攻击性的游戏。从而让电脑既成为学习娱乐的好帮手,同时也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知道如何正确处理好学习和娱乐的关系。

在教学管理中,作为学校和教师,应该积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会协作学习,合作学习,并学会在合作中懂得同学间如何相互尊重,相互欣赏。例如在指导学生作品自评、互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看别人的闪光点,每一幅作品不可能都是十全十美的,但总有一两点闪光之处值得借鉴,相互启发,结合自己的作品扬长避短,或者多位同学共同合作,技术交流、创意交流、既体现了互帮互助的精神,又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不断进步,不论作品还是人品都能越来越接近完美。这样,在学生间就形成积极、愉悦、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又用学生的优秀作品美化机房,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感。

二、信息技术学科与德育教育的整合:

“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而中小学德育任务主要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的精神内核。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美好的理想,学生才可能有健康、自觉的价值生活,才能有真正合乎道德的行为,也才能做一个符合道德要求的人。在创作作品过程中,学生感到如何确定好的主题是最难的。其实有好多好的主题就在我们身边,例如教室的墙上就贴着“工作着、学习着是美丽的”、“人人都要做好人”等。在教学中我还利用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具体的事例,例如我碰到的一位交警,平时在烈日雨中指挥繁忙的,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余,还专门抓获一些偷车贼,让失去自行车的失主又能找回自己的马儿的故事,启发学生用作品把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表达出来,宣扬人世间美好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要多做好事、善事,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树立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美好的理想。

三、信息技术学科与语文、美术、学科的整合

现在的教育越来越重视美育教育,要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健康情趣和理想的境界。而美育又分美育、美育、文化美育等。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又将如何体现美育教育呢?在这方面我作了一些尝试。

杭州的四月是最美丽的季节,大自然是学生审美情感体验的最丰富的源泉。通过自然美的欣赏,开阔学生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性情,增强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感。市政府又花了大量的投资把杭州西湖装点得越来越漂亮了:南线开通,白堤、苏堤、西湖边都建了很多有教育意义和典故的雕塑、为学校的.教育创造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人文环境,让每一个人在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里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体现了“环境人”的教育思想。

学校组织春游,这一周的信息技术课我就结合春游让学生把春游的感受通过你喜欢的形式表达出来。有的学生用绘画描绘了春天的景致和春游的场景,还有的学生描绘的是心中的春天,让学生在创作作品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对学生进行自然美的熏陶。

现在学生特别感兴趣的还有欣赏和制作flash作品,在指导学生制作flash作品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主题配上一些好的名画、优美诗词、和经典音乐,使学生对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优美的文学诗词、名画艺术、以及著名的经典音乐有所了解,有所感悟,让学生在整个制作作品的过程中,既学会flash技术,又接受了艺术美和文化美的熏陶。

美育教育的主要任务还有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教学中要求学生将自己对美的感悟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来,自然而然就形成立美创造活动。我们让学生美化修饰文章,作报刊,制作网页、flash动画等,这些活动本身就是艺术美的创造,而且在创造美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四、信息技术学科与情感教育的整合:

教育是门艺术,如果离开情感的因素,没有感染力的教育,根本谈不上让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内化知识。这也是多媒体教学课件依旧不能代替教师教育的原故。

在教学中,我注意用情感的因素感染学生,创设一种师生平等、民主交流的教学气氛,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教育离不开生活,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活动,不再是仅仅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和服从教育要求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地探索世界、感受社会的过程。在教学生作电子报刊和网页时,我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以“我最喜欢的**”为题自由创作,结果很多学生写了“我最喜欢的老师”“我最快乐的童年”“我最喜欢的书”等,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还有的学生表达了热爱人生,热爱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渴望人世间充满爱,追求真善美的情怀。

五、信息技术学科与心的渗透:

瑞士的学家裴斯特洛齐对教育就提出了“使人类教育心理化、人性化”的口号。在作品的选题中,我一般都让学生自命题。法国的教育家卢梭就提出了“教育”的思想,就是要从学生的自然本性出发。他认为儿童的自然本性是向善的,因此只要尊重学生的本性,他的个性,就能培养出独立、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所以我们的教育就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感受。况且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感受的愿望,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里自由地表达自己心中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空间。通过这些作品,让我们了解学生真实的心声,也让我们教师真诚地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和交流。结果很多学生写了《感恩的心》、《放飞心灵》.《我的世界我喜欢》等。当然也有的同学写了《扭曲的心》.《人生好苦》等,这都该引起我们教师的关注,及时给予关注,积极引导,让我们的学生都能有一颗健康快乐正直善良的心。总之,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位学生都有充分展现才华的机会,满足学生正当的合理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样就能激发学生自主,乐于学习、这也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原动力,也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六、教学与诚信教育的整合:

网络,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方式。但很多人认为网络是虚幻的。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教育学生不论在现实生活中或是网络学习中都要做一个诚信的人。另一方面,很多学校都开通了校园网,并在校园网上开通网上论坛,师生在线交流等。一次我在网上碰到一位怀疑一切的学生,他问:“什么是诚信?现在上到处都在宣扬虚幻这个概念,现实生活中都没有诚信,何况虚幻的网络?”我告诉他:“很多自以为聪明的人以为说谎可以保护自己,熟不知,一个谎言的开始,就意味着将要用很多谎言来掩盖。况且一个人老说谎会很累的。如果你给别人诚信,别人就会给你诚信。说谎者在诚信者面前也只能诚信,何况谁又愿意和一个没有诚信的人交朋友呢?所以只有诚信才是对付虚假、虚伪、虚幻的最好的办法。”后来他告诉我他改掉了说谎的习惯,还在网上交了不少的好朋友。教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和学生在网上平等对话,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更能接受。总之,网络作为一个工具,具有双重性,我们不能因为惧怕网上的不良信息就拒绝网络。况且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网络化的时代,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与网络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任何事情,只要正确引导,培养和增强学生的鉴别能力,不要盲目地陷入无聊的聊天和所谓的网恋之中,网络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将产生很大的帮助。如果人人都能在网上作个诚信的人,遵守网络道德,真正的网络教育就会成为现实。

篇7: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论文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论文

摘要: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家日渐认识到培养信息技术人才的重要性,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在我国遍地开花。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无论是人们的生活、工作都离不开和信息技术的联系。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 主体 师生关系 备课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家日渐认识到培养信息技术人才的重要性,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在我国遍地开花。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无论是人们的生活、工作都离不开和信息技术的联系。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如何上好小学信息课程,为小学生未来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夯实基础是我执教的追求。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一、教师应当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执教理念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课堂的授课活动围绕着教师开展。教师传授给学生信息课程知识是以口头传授为主,学生只需要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即可。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热情,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天性是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因此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小孩子的学习状态很差。随着新的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授课时应当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牢牢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执教理念,为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保驾护航。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的重要作用更加明显。小学阶段的学生尚且没有能力去辨析自己学习的目的,他们对学习的态度主要从是否感兴趣这一角度出发。如果学生感兴趣,就会积极学习,反之如果学生不感兴趣,那么学生就不认真学习。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对该学科感兴趣的主要手段,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对教师的喜爱程度影响其对该教师所教课程的喜爱程度,这就是“爱屋及乌”心理的影响。

三、教师应当认真备课、努力上好每一节课

作为一名教师,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教学方法是否吸引学生的兴趣是其能够上好课的重要保证。教师应当认真备课,将所要讲解的知识全部灵活掌握,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注重学习方法的使用,才能上好小学信息课程。

参考文献:

[1]高红霞.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有效教学[J].山西教育(教学).(07)

[2]奚彦.谈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J].学周刊.2011(20)

[3]曹国庆.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1(50)

[4]冯春兰.对有效教学研究的几点思考[J].教师.2011

篇8:信息技术学科整合论文

(摘 要)目前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运用,本文粗浅的谈了信息技术与学科如何整合的技能。

(关键词)课程整合;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什么是整合?目前国内对整合比较主流的理解是“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就是以其它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其它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这种观点将课程整合的重点放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上。它突出计算机作为工具,去辅助各传统学科的教学。

近年来,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一个新的以教育技术的变革来推动教育本身变革的时代已经到来。怎样把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之中,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撑课程实施的基础因素之一,并融入课程内容当中而成为一个整体呢?本人简单地从以下几点来进行探索。

一、信息技术课教学要积极主动地与各学科融合

从学科的基本属性上讲,信息技术课作为学科既有其独立性又有与其他学科的相容性。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是以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为载体,把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知识和能力渗透到信息技术学科中来,一方面可以丰富和扩展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多思路、多方面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实际教学我深刻的体会到无论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还是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最有效的载体就是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信息技术课只有以其他学科内容为载体才能使信息技术课上得生动活泼而不显得苍白枯燥。

二、信息技术手段辅助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是教学或学习的辅助手段,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由于信息技应用的介入而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主要体现于以下几种情形:(1)展示型教学。教师利用计算机或网络以一定的文档形式展示教学内容,如文本文档的输出、演示文稿的放映、一段视频或者音频文件的播放、学习资源的展示等。这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2)资料型教学。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借助某些学习软件或从网络上获得相关的学习资料,以完成某项特定的学习活动。(3)拓展式教学。把在课堂内还没有完成或者需要拓展的学习任务延伸到课外,要求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予以解决。因此,在课程整合中我们应当根据教学或学习活动的实际要求和具体特点,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辅助课堂教学的进行,以促进学生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

三、运用资源平台,开展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

1.教学系统平台。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系统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依托该平台进行,而系统本身不提供学习资源。

2.教学资源平台。教学内容通过软件平台呈现有序、系统化的特点,立足于知识点的分析与应用,在知识层面上有所拓展,提供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服务。

3.学习资源平台。通过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源或模拟某些学习情境,整合相关资源并进行专题学习活动。学习资源平台可以是某些专题学习网站,基本栏目有“教学设计”、“学习资源”、“作品展示”、“讨论社区”等,学生可在网站上按照教学设计的要求,利用学习资源进行学习活动(含小组合作、在线讨论等形式),并把学习结果以作品的形式展现在网站上。

四、运用信息技术达到能力整合的目的.

现代教育专家认为:“今天开设信息技术课,是为了以后不再开设信息技术课。”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能力,“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教与学的手段也概莫能外。如此说来,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在整合学习过程中的示范功能及终身学习过程中的辅助功能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应该使受教育者(包括教育者)逐步达到以下三个层次的能力目标:

第一层次:有一种强烈的凭借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以及协作学习的意识。

第二层次:有较好的凭借信息技术实现对单一学科探究学习的能力。

第三层次:有一定的凭借信息技术实现对跨学科课程的整合学习能力。

在信息化社会里,知识的综合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分科教学显得日益局促。每位教师既要从事本学科教学又要善于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合科教学;相同学科的教师要加强合作,不同学科的教师也要相互协作。所以在硬件资源达到一定标准的同时,整合的中心任务应该是队伍建设——人力资源的培养开发。要培养一支善于钻研、勤于创新、乐于合作、有较强学科知识和较高信息素养的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队伍,把有限的人力资源整合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才有可能使资源整合的各个环节得以优化,使课程整合的过程真正活起来。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程中,我们要从课程整体论和系统论来考虑,以网络资源的应用以及信息化学习环境构建作为主要特征,从学习资源开发及应用到信息化课程开发及应用,特别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制定和实施,要大力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并建立起新型的教学结构模式,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信息化教育工作的突破口。从而培养出既具有高信息素养又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不断学习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内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概况 陶增乐

[2]新模式课与教学实践霍坤谭莹 徐世成

[3]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 何克抗

篇9:信息技术学科整合论文

摘要:随着21世纪的来临,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是当前各类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技术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整合,提高了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和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本文阐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概念,以及如何实施有效整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整合 实施

21世纪,人类面临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急遽转变,知识传播的速度和容量都在以几何数字递增。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知识不再以单一的文本形式来传递,而是融入了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媒体,知识内容的丰富与传递形式的多样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学习革命。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涵义

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传播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给许多领域都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有价值的文化信息的传递为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从文化传递的角度讲,信息技术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学科课程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整合”是个新概念,要有新思路。“整合”中“整”。它包含了“调整”、“重整”、“整治”、“整改”等丰富内涵。“整合”一词,鲜明地体现了改革的召唤,强调了改革的力度。“整合”昭示着这样的精神: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这两方面都要下一番大气力,经过一番整治,使它们在新的水平上结合成一个整体――全新的课程体系。“整合”的目的和意义不仅是为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功能,而是赋予了新的教育意义。是要通过“整合”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全方位的现代化,要突破传统教育的模式。“整合” 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什么是学科的整合呢?是指整合学科分割所造成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状态,把不同学科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组合,把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际、感性与理性辩证统一起来。学科整合既有教育技术的整合,又有学科知识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要发挥“不可替代”功能,不摆花架子,要从实效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要多发挥信息的独特不可替代的功能,如果有些教学内容用别的方法、甚至是比较原始的方法上效果更好,那就不必用机器摆花架子。教学内容、学校条件千差万别,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也会各有不同。用不用,用什么样的教育技术,取决于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目前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我国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普遍反映整个教改并没有大的突破,主要问题在于,现有教改对教学理念、内容、手段、方法和模式等的“改革”不彻底,是在不触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的“改良”,未能对其实施“大手术”。主要表现在:1.教学理念:依然停留在精英教育的定位上;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智力的培养而轻视能力、情感的培养,至今未能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走出,跨入素质教育;创新意识培养匮乏。2.教学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各类教材大同小异,没能超出既定模式,创新成为了奢谈。3.教学手段:各个学校添置了不少设备,但设备的利用率不高,甚至有的被闲置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4.教学方法:在教改中我们推出了不少的新教学方法,但遗憾的是最终因为种种主、客观原因都未能推而广之。5.教学模式:深受前苏联学者教学模式(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的影响,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仍然运用。在21世纪信息时代,我们有必要运用信息技术参与教学改革,进行学科整合,促进教学改革。

三、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实施

1、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每位教师都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应将其简单化。但是若从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则有两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即“研究性”学习模式(也叫“探究性”学习模式)和“协作式”学习模式(也叫“合作式”学习模式)。

2、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是为了实现彻底改革传统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促进大批创新人才成长的目标,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作指导,对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它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于我国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是极大的冲击;建构主义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伴随着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日渐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没有信息技术就没有建构主义的“出头之日”,就没有今天的广泛影响,它可以对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

3、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落空。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4、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使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5、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为了推进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必须明确认清教学过程的本质,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学教并重”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中心来进行,不能把“整合”变成技术与教学的简单“叠加”,那是没有意义的。要求教师密切注意教学环境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将要进行的“整合”,能否使各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过程相比发生某些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将会改变,哪些还没有,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通过最终教学设计所建构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这样的整合才是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李健平.整合学科教学过程构建信息技术平台[J].教育发展研究,(7)

[2]沙培宁.淡化学科意识强化工具概念[J].中小学管理,(11)

[3]蔡祖泉.试论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作用[J].中国远程教育,(10)

[4]杨舸.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J].江西教育,2002(11)

[5]王倩.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增刊)

篇10:信息技术与学科探讨论文

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人类学习与生存发展的环境,同时也改变了几个世纪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的方式。由于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迫使人们不断思索数学与现实的切合度;更是因为信息技术与数学技术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人们认识到它在数学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必将改变人们对数学的内容、形式、应用、人文价值以及评价的认识与看法,因此,信息技术发展与数学学科课程发展中的互动客观存在的。

所谓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学习研究事物的科学方法,使数学成为终身学习的奠基石。

一、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如果解决了动力不足或动力缺乏问题,那么学生的学习障碍就几乎解决了一半。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在解决这个难题上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有数、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一些形的变换。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软件画出函数图像,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像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魅力,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德国数学教育家栋科教授认为:思维着的教学活动决定着学习的质量。学习如果过分依赖学习者的经验或感性世界,即纯粹的经验堆积,而不是通过认识活动对经验进行加工,那么学习将会出现危机。因此必须重视人的思维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教学认为,创新培养的最好场合和手段应该而且可以是日常教学活动。信息技术课是一种最能体现信息潮流的课程,目前也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生基本掌握计算机的性能之后,便可适当布置一些创造性作业,让有条件的学生在自己的家用电脑上独立作业,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圣诞节、教师节、春节等,学生通过家用电脑发送卡片,这些卡片中,有的可以充满着幽默风趣的话,有的还可以制造出简单的动画,这些知识,我们平时都没教,但学生通过自学或家长的指导都制造出来了。这样,学生的爱好、特长得到了充分发展,兴趣得到巩固。

四、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信息处理能力是重要的一种能力。基于网络的数学课程教学,所选择的学习素材附带一定的情境或背景,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提取有关素材,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和比对,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综合,实现意义建构。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而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

五、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个别化、协作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需要沟通与互助,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因此,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使资源共享,组织引导学生合作和讨论,让学生在共同探讨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在讨论中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完善、提炼和概括知识,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数学,学会在合作学习与交流中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总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数学教学的空间,丰富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给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但是,无论计算机技术如何完善,它都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和基本功,还必须熟悉和掌握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法有机地结合,在课堂上找准使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把握好度和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从而进一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为全面推进数学素质教育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篇11: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一、原有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学习计算机有一定的基础,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比较理想,如王华、张林、姜燕、许王红等同学比较突出,但大部分学生在计算机的应用方面还嫌狭窄,对于windows系统的基本操作还不够熟练或者不规范,少部分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还没形成,考虑到五年级学生本学期的上课特点,所以,本学期将继续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外,着重继续巩固和加深对word的学习,让学生能尽量熟悉和使用word,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知识,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为下阶段的计算机学习打下较扎实的基础。

二、本册教材分析

学习计算机的目的是学会应用,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提高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对我们学习和工作的有益辅助效率,所以,因为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接受能力,为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自觉性,提高计算机的应用性,本学期着重强化word的学习。word是字处理软件中较流行的一款,功能强大、方便灵活,学好word,可以帮学生编辑美丽的文本,提高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实用性,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本学期尤其以word教学作为学期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拓展word的使用和强化学生应用方面再细致扎实些,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用。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学生巩固计算机的特点、应用,巩固windows窗口的组成和基本操作、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掌握word软件的窗口组成、基本概念和一些使用技巧等。

技能方面:学生巩固掌握windows系统的基本操作,进一步巩固掌握word软件的文字输入、编辑、存取、文字和段落格式的设置、特殊符号的插入、图片的插入和修改,绘制简单的图形等。

能力与习惯:正确使用计算机的习惯;不随意更改计算机系统文件的道德规范;进一步提高学习计算机的兴趣;结合word字处理软件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应用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1、以windows自带小游戏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充分给学生上机练习的机会,并加强指导。

3、加强多媒体教学网的直接演示,让学生跟着操作,提高教学直观性和教学效果。

4、及时对知识与技能进行检测,提高反馈效益。

5、加强小组的交流、讨论、学习。

6、加强实际文档的应用练习。

四、分单元教学进度及具体教学要求

(略)

篇12: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回顾这一学期,本人能够努力工作,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从多方面进行计算机教学和管理工作.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有辛勤的耕耘,有收获的喜悦,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出工作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思想认识。

在这一学期里,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要求自己,鞭策自己,力争思想上和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都树立起榜样的作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一学期来,我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在同事们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缺点,取得更大的进步。新学期即将来临,我将更加努力工作,勤学苦练,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

二、教学方面

1、备课方面

开学初,根据学校要求,认真写好教学计划,提前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学习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和《中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和难点。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2、上课方面

为上好每一节课,我上网查资料,集中和汲取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为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我积极制作课件,准备各种直观教学软件,搜集制作各知识点优秀案例展示给学生。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尤其本学科主要课程都要上机完成,每节都要认真做好上机备课,检查机器状态,有无不可用机器。上课时认真讲课,做到演示到位,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生完成上机任务时,在每台计算机前巡视,注意对学困生进行手把手的辅导。课后,及时做课后记,找出不足,总结一堂课的得失,并似出解决不足的方案。

三、学习生活

积极学习各种理论,严格要求自己,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作中有坚实的理论作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另外,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网络知识,学习制作课件、网站,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

大家在看

查看全部「实用文档」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