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镇定的女主人》优秀说课稿(锦集18篇)2-17-23
简介:感谢网友“丰依云”参与投稿,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沪教版《镇定的女主人》优秀说课稿(共18篇),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沪教版《镇定的女主人》优秀教学反思
沪教版《镇定的女主人》优秀教学反思
《镇定的女主人》,这篇课文的难点是让学生从女主人把盘在脚上的蛇引出门外的故事中,体会她的镇定,从而懂得在危急时刻要沉着、冷静、用智慧解决问题。所以在一开始设计时,我以“镇定”为抓手,出示课题后,就请学生读读课文,找找女主人的“镇定”表现在哪些地方?大部分学生找到的是“眼镜蛇盘在女主人脚上,她却能毫不慌张,仍然保持有说有笑”,而对其他的相关内容,如“女主人在紧急关头能利用眼镜蛇爱喝牛奶的特点将它引出门外“及她与保姆和客人反应的鲜明对比都关注不够,因为根据字典上的解释,“镇定”的意思是“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不忙。”学生对它的理解也就停留在这一层面。结果整堂课我就成了主角,一味地牵着孩子们向前。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不能以教师的理解去代替学生的理解,以教师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经过反思,我觉得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可以进行适当地调整。重点抓了“吩咐”这个词语,“吩咐”一词看似不起眼,实则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不仅产生了以简驭繁的解读效应,而且也真正赢得了“学生自主感悟”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第一、借助字典,理解“吩咐”。要深入学习,必须先了解“吩咐“的意思,通过查字典,学生知道了“吩咐”就是“口头指派或命令”。第二、联系下文,从阅读中进一步理解“吩咐”,体会镇定。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请学生根据保姆所做的事情展开想像,借助提示说说女主人当时是怎样吩咐保姆的。第三、辨析吩咐的内容,深化感悟。请学生仔细读读女主人吩咐保姆的话,想想在当时紧急的情况下,哪些内容是必须要吩咐的,学生在仔细研读之后发现“有一条眼镜蛇盘在我的脚上”一定要说,因为要讲清楚发生的事情;“你把一碗牛奶放到阳台上,看见眼镜蛇到阳台上喝牛奶,就马上把门关起来。”也一定要说,因为这是要让保姆做的事情,一定要明确地交待清楚。这样的感悟才是发自学生内心的,学生成为阅读的真正主人。
篇2:沪教版《发烫的手指》优秀说课稿
沪教版《发烫的手指》优秀说课稿
课文内容与特点:
课文讲述了一位旅店房客的经历,描述了贝多芬刻苦练琴的一幕,揭示了成功的又一秘诀:勤奋。
旅客的情感变化贯穿故事的始终:欣赏琴声时的陶醉和赞许——发现天花板渗水时的疑惑——得知真相后的惊讶和赞叹。这是故事的明线。故事的暗线是:描绘贝多芬琴声之美,写他艺高——贝多芬蘸水弹琴,写他刻苦——侍者的赞叹,写贝多芬的声望。艺高与声望,更说明其精神可贵。这篇课文很特别,他不是很直接的介绍伟大人物,而是通过其他人的所见所闻显现人物之所以伟大。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课文,内容很简单,但如何设计教法有一定的难度。如果第三人称旅客讲多了,就有一种喧宾夺主之感。光讲贝多芬又觉有些唐突。如何处理好他们俩的关系是一个难点。经过反复思考之后,设计教学过程。以下就是我设计教法的说明。
教学目标:
1 能借助拼音正确认识“维,馆,亢,委,婉,缝,继,凉,芬,伟”10个生字;理解,积累“简陋,高亢激昂,委婉深沉,全神贯注”等4个词语,能正确书写“馆”。
2 正确朗读课文,能在阅读中边读边思考,逐步养成习惯。
3 学习课文后,懂得勤奋苦练是人的美德,只有勤奋苦练才能取得成就。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让学生能在阅读中边读边思考。这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又是学生学习这个阅读方法的第一课,而这个语文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影响人一生的阅读习惯,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关键字的品读来实现这个目标。
一、音乐导入,了解贝多芬
1,没有教学这篇课文之前,孩子们就知道贝多芬是一位音乐家,他的钢琴曲《命运》有些学生也熟悉。再说课文的第一小节也有一句介绍贝多芬音乐的句子:琴声时而高亢激昂,时而委婉深沉 于是我就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欣赏钢琴曲,听完后,请他们说说感受。播放音乐使孩子思想高度集中,在孩子说感受时很自然地引出课文那句描写琴声的句子,学生通过听音乐明白了两个抽象词语:高亢激昂,委婉深沉意思。无需解释,音乐是最好的答案。适当的补充两三个描写音乐的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词语运用能力。
2, 通过琴声讲到贝多芬。贝多芬是怎样一个人 我给学生两种介绍人物的句式(1),他就是_____ 贝多芬。(2),贝多芬是_______。请学生选一种句式介绍贝多芬。给孩子固定的句式是让他们语言表达更规范。两种句式是让他们知道相同的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其实在介绍贝多芬时我已经提前把侍者的话教学完了。因为侍者和学生们是同一层次的,他们只知道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
3,过渡到课文主要内容时我用了这样一句过渡语: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二百多年前,音乐之都——维也纳,一间简陋的小旅馆里,跟随一位旅客近距离的了解贝多芬。这句话我觉得很有必要说一说,这样使教学更连贯,很自然的引出故事,处理好旅客和贝多芬的关系。
这一环节凸现出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都是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孩子要说,又有内容说,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
二、找到突破口,抓住关键词,学习课文重点小节
1,我反复读这篇课文时,发现作者讲发烫的手指,其实是突出贝多芬的勤奋和努力!于是我确认“真努力呀,伟大的音乐家!”是课文的突破口,也是课文的中心。于是就让学生从课文里找到这位旅客是怎样称赞贝多芬的句子。引出课文的中心句。
2,因为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边读边思考。这个语文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影响人一生的阅读习惯。到底如何培养这一能力呢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可以关键词来了解句子的内在意思。这节课我主要是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边读课文边思考的能力。
(1)先让学生知道中心句“真努力呀,伟大的音乐家!”中“努力”是个个关键词,再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一句最能体现贝多芬努力的句子。出示重点句,如:原来,他弹得太久,十个手指都发烫了,需要随时用凉水冷却一下。这句句子是讲贝多芬很努力,让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贝多芬的努力。
(2)我通过重点句中关键词的把握,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再一次了解到贝多芬是多么的努力和勤奋。
在教的过程中,我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写贝多芬努力的三句句子,我分步骤分层次地由扶到放地让学生学习。第一句学习时,重教师指导学习方法,学习第二句,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学习第三句,学生小组自主学习。 学生在品词品句的过程中,不但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培养了语文能力。
三、总结全文,揭示课题,明白道理
1,我在不断完整板书的过程中,最后揭示课题。板书内容:1,贝多芬2,“伟大的音乐家3,真努力呀,(伟大的音乐家)!”4,发烫的手指5,43(发烫的手指)。课题的揭示是放在最后的,是为了不破坏故事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并且在教学时让学生好好的读读课题,课题出示得既不突然,还强调了重点词语。
2,明白道理: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四、生字教学有着重,随文识字为主
篇3:沪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春雨沙沙》优秀说课稿
沪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春雨沙沙》优秀说课稿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
《春雨沙沙》是一篇短小的写景散文,描写了春雨中乡村的迷人景象,具有诗一般的韵味。本文的设计理念:自主识字,朗读感悟,语言实践。
二,紧扣特点,说教材
《春雨沙沙》一课通过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天图画,展现了春天的美景。学习课文,了解大自然春天的景象,体会春雨中乡村的迷人景象,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
知识目标:
认识“提土旁”,正确认识课文中的9个生字,积累9个词语。
能力目标:
沪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春雨沙沙》说课稿: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田字格中正确描写4个左窄右宽的字;能用一二句话说说春天的`迷人景象。
情感目标:
体会春雨中乡村的迷人景象。
教学重点:
1,能运用多种方法识记本课9个生字,积累9个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能读出感情。
教学难点:
1,体会春雨中乡村的迷人景象。
2,用一二句话说说春天的迷人景象。
三,联系实际,说策略
教法
创境法
诵读法
学法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四,情感互动,说流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春天
1,欣赏春图,感受春意。
2,指导朗读第一,二节。
3,揭示课题。
(二)读文学字,感知春天。
1,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看课文图片,交流听后收获。
3,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字词。
4,交流识字方法,反馈朗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走进春天。
1,自读课文,挑选喜欢的句子读读。
2,指导朗读,体会春天的迷人景象。
3,赞美春天,配乐感情朗读全文。
▲重点指导朗读第一,二句 。
▲小组自由合作读第三节
(四)拓展训练,描绘春天
1,说春天:春天还有哪些迷人的景象,向同学介绍一下。
2,赏诗歌:《春天》
(五)复习巩固,指导写字。
1,游戏:燕子报春
2,指导写字:织,坡,播,植
(六)实践活动:找春天
1,收集与春天有关的词语,成语,歌曲或诗句等。
2,走到校园,公园,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如:画一幅画,写一二句话等。
春雨沙沙,春雨沙沙……沙沙的春雨,像千万条丝线飘下……
沙
沙
下
3 春雨沙沙
这是一幅美丽的春天图画:_____________。
燕子
一幅
织
对岸
一座
山坡
播种
农民
植树
穿梭的燕子衔着雨丝,织出一幅美丽的春天图画:绿的,是柳叶;红的是桃花。
美丽的
绿的
红的
还织出一条清凌凌的小河,河里的鱼儿欢快地摇动着尾巴。
清凌凌的
欢快地
啊,春天的图画___________!
啊,多么迷人的春天图画!
春天
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
红的桃花,
白的梨花,
绿的柳叶,
黄的迎春花。
春天是一本会笑的书,
小池塘笑了,
酒窝圆又大,
小朋友笑了,
咧开小嘴巴。
春天是一本会唱的书,
春雷轰隆隆,
春雨沙沙沙,
燕子叽叽叽,
青蛙呱呱呱。
一座
植树
山坡
织布
燕子
农民
对岸
播种
一幅
篇4:沪教版高一化学说课稿
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量,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而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所以,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B、通过练习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关系。
(2)能力目标: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情感目标:
A、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B、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4)德育目标:
A、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辩证逻辑能力;
B、培养学生抽象、联想、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C、使学生学习法定计量单位及国家标准中“量和单位”的有关内容。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能根据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
(2)难点: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简单换算;关于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简单换算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所以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采取目标分层教学法。
课前五分钟检测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微粒间转换的理解与应用,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新课教学主要采取对比归纳法:通过与生活中的某些质量小,数量大的实例对比,指出化学反应中存在的相同情况——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与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单位的对比提出摩尔的概念,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和记忆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通过与生活中实例对比(一盒粉笔,一打羽毛球)重点说明摩尔的概念,以此使学生对抽象的摩尔概念具体化。
(2)讲练结合。
课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老师很快掌握学生的情况,更能让学生及时地熟悉所学知识。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对于化学课的学习,高一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因为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由于物质的量这一节的概念比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2、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四、说教学过程
1、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
设问引入新课:物体运动的快慢用什么物理量表示?单位是什么?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什么物理量表示?单位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转入:任何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例如,1滴水是由许多水分子构成。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的多少,也应该有相应的物理量,这个物理量科学上称为“物质的量”。让学生意识到: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它是表示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数目多少的一个物理量;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理解(不要过多的强调,以免将问题复杂化使学生心理压力加重)。
2、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的教学。
引入:每种物理量都有相应的单位。速率的单位是“米/秒”,“物质的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等。“物质的量”作为一种物理量也应有相应的单位,它的单位是什么?
分析:由于“物质的量”是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数目多少的一个物理量,学生首先想到“个”。由于粒子太小、数目多,用“个”作单位,不方便。例如,1滴水中有1.67x1021个水分子。所以用“个”不行。科学上用“摩尔”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1摩尔是多少?
让学生联想质量单位——千克的标准:国际千克原位,指出在国际上摩尔这个单位是以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为标准的,即1mol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相同,约为6.02x1023个。然后进一步引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定义:把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通常用6.02x1023mol?1表示。
运用实例推导出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粒子数之间存在的关系:n=N/NA。
3、摩尔质量的引入:通过设问,1mol不同的物质所含的粒子数相同,那么1mol不同的物质的质量是不是也是相同的呢?
学生进行讨论,考虑到粒子的大小不同,所以得出其质量是不相同的,那么1mol不同的物质的质量是多少呢?从而提出了摩尔质量的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符号为M,常用单位为g/mol(或g·mol?1)。
3、巩固练习,理解内化。
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强化对摩尔的理解及使用时注意点。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每摩尔物质含有6.02x1023个粒子。
(2)摩尔是七个物理量之一。
(3)摩尔是物质的质量单位。
(4)摩尔是物质的数量单位。
(5)1摩尔小麦约含6.02x1023个麦粒。
2、填写下列空白
(1)1molO中约含有个O;
(2)3molH2SO4中约含有个H2SO4;
(4)10molNa+中约含有个Na+;
(5)28mol电子中约含有个电子;
(6)1.204x1024个水分子,其物质的量为;
同时强调: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要用化学式表示。
3、布置作业作业:习题中相应作业。
篇5:沪教版高一化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律》属于高一课本第五章第二节。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对以往知识的规律性总结和学习氧族元素和碳族元素的指导,因此,本章是本书乃至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同时,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重现率较高。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元素周期律属于知识教学要求的c层次,即懂得“为什么”。该层次要求学生能够领会概念和原理的基本含义,能够解释和说明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本节教材有以下两个特点
(1)对与初中知识有交叉的内容,如核外电子排布、半径大小的比较虽说在初中不作要求,但原初中的实际教学多数已达高中时的要求。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须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归纳,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采取综合列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并运用初中学过的知识,从中总结出规律性。
(2)元素周期律的导出以理论为指导,以事实为依据。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得出,不仅有理论推导,还通过比较同周期元素的性质对理论推导进行了验证。而且,理论推导也从陈述式改为由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的方式进行。至此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其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两个元素族的知识,初步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
为了增强启发性,教材不是直接给出元素周期律,而是通过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实验,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周期律。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十分有利。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了解、掌握和应用,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对实验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
2、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观点。
本节教学重点:
1、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1、2两点为本节课重点)
本节教学难点:
1、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二、教法分析
本课依教材特点,采用螺旋式发展,循序渐进,探究式、问题讨论式教学。具体解决重、难点的方法如下:
1、“由旧引新,以旧带新”的方法:学生新知识的获得,必须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如果学生对新知识课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就难以理解新知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培养目标,我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出新概念,从而使学生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含义和本质。
2、课堂上要有计划地留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在此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一堂理论转化为生动,形象的一堂以分析、讨论、总结为主的新课。既强化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元素周期律理解元素的原子(离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的原因。
元素性质的内涵
原子半径
微观性质化合价
元素的性质电子得失能力
金属性
宏观性质
非金属性
3、整个课堂设计以问题为切入点,以具体的数据为判断依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质疑,并设法探索解决自己的问题,体现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特点。
4、重难点突破
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和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既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元素的性质的内涵,使学生明白,结构决定性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是导致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原因,也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三、学法方面
(1)在本节教学中我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旧知识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使学生基础知识应该扎扎实实巩固。在学习过程培养了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
(2)本节第二课时,我尽可能用实验来引出问题,解决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3)通过授课过程中一系列发散性的设问,使学生明确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好理论重在要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将知识真正灵活地融入脑海之中。
四、教学程序
从时钟转一圈,地球的自转、公转引出周期,从而引出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是不是也有一定的周期呢?
<一>、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1研究核外电子排布变化的规律性
从感性上理解元素周期律。在学习元素周期律之前,已经学习了卤素、碱金属2个主族元素族。具备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理解元素周期律时,以这些知识为材料,将已学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新学的基本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更好地理解理论,又能进一步认识元素化合物。例如,元素周期律指出元素的原子结构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如何变化?请看VIIA族元素卤素从f到At,原子结构如下:
随着原子序数从9到85,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从2层到5层,呈递增趋势(原子的半径逐渐增大),最外层电子数都为7个。
作为金属族的代表物碱金属族也有相同的规律。原子结构如下:
从3号Li到55号cs,随着原子序数从3到55递增,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递增,从2层到6层。原子的半径也逐渐增加,最外层电子数都相同,是1个电子。
由此可见,用丰富的实际知识去理解一个新学的理论规律,便于掌握这一理论,从而也巩固了已学的实际知识。
充分利用教材表5—5的相关数据,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表5—6,引导学生得出规律
表1
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达到稳定结构时的最外层电子数
1~21122
3~102188
11~183188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2研究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性
启发学生根据电学知识,推测当电子层数相同时,原子核内正电荷越多,静电引力越大,因而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减小。
再让学生充分利用教材表5—5的相
关数据,验证规律是否与推测的相一致。
表2
原子序数原子半径的变化
3~10逐渐减小
11~17逐渐减小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
3研究元素主要化合价变化的规律性
表3
原子序数化合价的变化
1~2+10
3~10+1+5
—4—10
11~18+1+7
—4—10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化合价呈现周期
性变化。
小结: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均呈现周期性变化
通过对以上几点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落实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二>通过以上讨论,可以给出元素周期律的的内容,分析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的本质是由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补充: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使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从而进一步完成我们的情感目标、
<三>元素的金属性的强弱,非金属性的强弱判断依据
最高价氧化物的酸、碱性强弱和气态氢化物稳定性的判断
<四>补充粒子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课堂练习:1、比较微粒间半径的大小
(1)Na、mg、Al、si、P、s、cl
(2)Na与Na+;cl与cl—
(3)o2—f—NeNa+mg2+
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微粒半径的方法:
一看电子层数、二看核电荷数、三看电子数。
特别强调: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其离子半径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
2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相关问题
课堂练习: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的离于方程式为:Ro3n—+6I—+6H+=R—+3I2+3H2o
⑴Ro3n—中R元素的化合价是、
⑵R元素的原于最外层的电子数是、
答案:
⑴+5;
⑵7、
解析:该题第二问易误填为5个。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化合价
以及|最低负化合价|+最高正化合价=8、
课堂练习:某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化学式为H2R,此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是( )
AH3Ro3BH2Ro4cHRo3DH3Ro4
3有关半径的判断
课堂练习: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A2+、bB+、cc2—、dD—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A>B>D>c
B、原子序数:d>c>b>a
c、离子半径:c>D>B>AD、单质的还原性:A>B>D>c答案:c
解析:对于原子半径与离子半径的区别
4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碱性与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问题。
其中,1、2、3、4点均为学生易出错的问题,因此,在讲解这些问题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若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不是很理想,可以临时增加一些习题。
(沪教版高一化学说课稿(精选7篇))
篇6:沪教版《轻点关门》说课稿
沪教版《轻点关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轻点关门》是新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讲述了一件普通而又感人的小事:我们刚搬进新居,一楼的一对中年夫妇便登门请求我们以后出入单元防盗门时轻点关门,因为他们的父亲心脏不好受不了重响。以后的日子里,我发现我们楼里的人们开关防盗门都是轻手轻脚的,原来大家都受那对中年夫妇的拜托。一年后,他们的老父亲去世了。这对夫妇又受老父亲临终嘱托挨家挨户给邻居们叩头、鞠躬,以感谢多年来大家对他们父亲的照顾。日常生活中一件极其普通的小事,让我们感慨,给我们以启示——生活就是这样,当你在为别人行善时也在为自己储蓄幸福。
本文脉络清晰,第1-3节描写了李先生夫妇在我们刚搬来时上门请求我们以后出入单元防盗门时轻点关门的情景;第4节写了我们楼里的人们平日里开关防盗门都是轻手轻脚的,与别的楼不一样;第5、6节再现了李先生夫妇受老父亲临终嘱托给我们鞠躬以示感谢的场面。
本文作者以第一人称来写这篇文章,让读者更容易感受到文章的主题。文中提到李先生来“我”家拜访过两次:一次是“我”刚搬进新居时,李先生带着浓浓的歉意请“我们”以后出入时轻点关门。读者很容易在这里感受到李先生夫妻对父亲的孝心和对邻居的友善。第二次来访是在李先生的父亲去世后,他是来感激“我们”的。文章中的李先生夫妻“一见到我们,二话没说,先给我与妻子深深地鞠了个躬,半晌,头也没抬起来。”这时的李先生正沉浸在父亲刚去世的悲伤中,但是他在悲痛之中还是按照父亲吩咐的话去感谢大家。从这里,作者深深地感受到李先生夫妻的孝心和李父的感激之心。文章中提到的关于李父有心脏病,需要适度的活动,但李父腿脚不方便,李先生夫妻虽然不喜欢住在又潮湿又脏的一楼,但是为了父亲的身体而住在一楼,一样可以看出李先生夫妻是那么的爱他父亲。文章还写了“我们的单元门与别的单元门的确不太一样,大伙儿开关铁防盗门时,都是轻手轻脚的`,绝没有其它单元时不时的‘咣当’一声巨响。”从这里可以体会到邻居之间的友善与真情。
文章用平凡的词与句子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文章的最后一句“生活就是这样,当你在为别人行善时也在为自己储蓄幸福。”点明了中心——生活中人人都应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字词学习能力,能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理解字词。因此字词的学习可在课前通过相关的预习自主自学,在课堂中就字词音形的难点和部分词义通过反馈加以检测,一些重点词语还需结合课文加以理解。
学生阅读文章时具备一定的概括、表达、理解能力。在理解重点语句方面,学生一般都能找到关键语句,但在理解的深度和表达的流畅上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语文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在语言运用能力方面还需老师重点辅导。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举手之劳、儒雅、沉吟”等词语。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本课的生字不多,但一些字的字形容易混淆,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的是:“吟”的右边是“今”,不是“令”;“歉”的右边是“欠”,不要写成“攵”。读准“儒”和“吟”的字音。“举手之劳、儒雅、沉吟”等词语在阅读课文时,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加深认识。
目标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分成三部分(第1-3节为第一部分;第4节为第二部分;第5、6节为第三部分)。在学生把课文读通,基本读懂的情况下,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层次,试着先概括段落大意,然后总结归纳,说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切忌操之过急。教学时应让学生先自己练习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充分交流后再归纳。
目标三:能理解“生活就是这样,当你在为别人行善时也在为自己储蓄幸福。”这句话的含义,例举1、2件生活中“举手之劳”给人们带来方便与欢乐的事。
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比较深刻,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为别人行善”在文中具体指“出入单元门轻点关门”,“为自己储蓄幸福”具体指李先生夫妇对“我们”感激不尽。在此基础上拓展,要求学生联系自己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想想可以做哪些“举手之劳”的事,既“为别人行善”又“为自己储蓄幸福”。通过交流,再一次感受文章中心,那就是人与人之间要有“真”、“善”、“美”。
四、教学设计
(一)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加深理解
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品味文中具体的语言来读懂课文,领悟中心。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重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课文第1—3节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这一部分抓住“儒雅”一词的理解展开学习:先让学生说说这个词的意思(举止优雅,知书达理的样子),再结合文中描写这对夫妇言行的句子——“在疑惑中,那男子介绍说,他姓李,是一楼的住户,特地上来向我们祝贺乔迁之喜。”“李先生连忙摆手:“不麻烦了,不麻烦了,还有一件事情要请你们帮忙。”“李先生道:‘以后出入单元防盗门的时候,能不能轻点关门,我老父亲心脏不太好,受不了重响。 ’说完,静静地看着我们,眼里流露出一股浓浓的歉意。”“李太太解释道:‘其实我们也不喜欢住一楼,既潮湿又脏,但是老爷子腿脚不方便,而且心脏病人还要适度的活动。’”“两口子千恩万谢,弄得我们挺不好意思的。”说说李先生夫妇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们为自己家的事给邻居增添了麻烦而不安,以至静静地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浓浓的歉意”;当我们得知他们是因为孝敬老人而这样做时,答应以后尽量小心,此时两口子又是“千恩万谢”,这些词句无不体现出这对中年夫妇的知书达理、孝敬长辈。学生在理解品味的基础上,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二)抓住文中的空白点,想象表达
文章第五节叙述了李先生夫妇第二次上门致谢的情景。致谢的原因是李老爷子临终嘱托:非常感谢大家这些年对自己的照顾,麻烦各位了,要儿子见到年纪大的邻居叩个头,年纪轻的,鞠个躬,以表示自己对大家的感激。随后,文中又写道“我”发现李先生笔挺裤子的膝盖处有两块灰迹。这灰迹怎么来的,文中没有具体描述。抓住这一“空白”,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联系李先生夫妇的性格特点——儒雅,展开想象,说说李先生夫妇来到年纪大的邻居家会怎么做,怎么说。在想像说话的过程中学生主动研读课文,关注文中能帮助表达的语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样的语言训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篇7:沪教版骆驼和羊说课稿
沪教版骆驼和羊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骆驼和羊》是第三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看图学文。这是一篇富有哲理的童话故事。讲的是骆驼和羊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用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谁也不服谁,因而争论不清,最后只好找老牛评理的故事。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懂得一个道理: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要懂得自己也是有短处的。要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
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画,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在老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图文对照,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当全面正确地看待自己和别人。
3、说教具
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flash课件,目的是利用学生爱看动画的心理,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二、说教法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童话式的教学情境,师生共同畅游在童话世界里,这样教得生动,学得轻松,更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强阅读教学的趣味性。
(2)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最终让学生学会学习。
三、说学法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这节课我引导学生按“看看—说说—读读—找找”的步骤进行探究。即引导学生用心看,想象着说,认真读,仔细找。
四、说学情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在家中都唯我独尊,在学校和同学发生冲突总是向老师告对方的状。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适时教育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童话导入新课
出示骆驼和羊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骆驼和羊的特点(高、矮)自然界中的许多动物,他们和你们一样,也经常发生矛盾。这一天,骆驼和羊碰到了一起,他们就吵了起来。想知道他们为什么争吵吗?请同学们快打开书,读读课文就知道了。让学生置身于童话情境之中,情绪必然高涨,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能主动地参与活动就能主动地获得知识。
第二环节学习第一自然段
创设情境让前排矮个同学表演羊,后排高个同学表演骆驼,分角色朗读,读出双方的不服气。再同桌对读。让学生在生生互动中体验角色心理,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这样学生在有趣的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兴趣。
第三环节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我按照“看看——说说——读读——找找”的顺序学习。看,看图。说,说他们干什么。读,自由读课文。找,在读的过程中找羊吃的辛苦吃力的词语。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朗读骆驼吃树叶的轻松和羊吃树叶的辛苦,并让学生表演羊吃树叶的动作,从而感受骆驼的得意。通过找动词和表演来理解羊吃树叶的辛苦和吃力,让学生明白只有用词准确语句才会生动。
在总结第二自然段学法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放手让学生阅读。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最终让他们学会学习。
第四环节学习第四自然段
先让学生谈谈是高好还是矮好。然后听听老牛的观点。最后让学生讨论假如你是那峰骆驼或你是那只羊,听了老牛的话,你会怎么想,怎么说?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篇8:沪教版《动物的休眠》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动物的休眠》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层次十分清晰,分两个部分分别了介绍了蝙蝠和海参这两种动物的休眠原因、时间、和方式。
文章先通过设问句提出问题:冬天来临,蝙蝠“是躺着等死,还是像大雁、燕子那样千里跋涉,飞到温暖的南方去?”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入蝙蝠冬眠的介绍。紧接着,作者以“海参也有睡大觉的习惯哩!不过海参睡眠的季节不是在冬天,而是在夏天”这句过渡句自然引出对夏天休眠的动物——海参的介绍。
文章语言清新活泼,富有童趣,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蝙蝠休眠醒来的样子写得生动有趣,形象地将有关动物学方面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小读者。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有了大量的识字量,掌握了识字的方法,但识字仍然是三年级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要坚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完成识字任务。识字教学要与低年级有所区别,要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查字典,自学生字,具有初步的识字能力。加强形近字的辨析,读准音近字、多音字。
从第三单元开始,学生学习预习课文,从最基本的要求做起至学会质疑。而《动物的休眠》是第八单元的课文,经过近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学会预习的方法,自读课文,学会查阅报刊书籍,或上网收集资料。教师应重视学生的预习这一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使之行之有效的持续于学生的语文学习中。
本年段的学生对于动物的了解有浓厚的兴趣,一部分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教学本课应既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动物休眠的特点,更要适度有用地随文学习语文知识,如:初步了解逻辑段,在语言环境中体会拟人句的作用等。
三、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
目标一:学会本课生字9个;能积累“成团成簇、蠕动、三五成群、寒气逼人”等词语;能根据媒体演示理解“成团成簇、蠕动”等词语的意思。
三年级字词教学应该结合阅读教学展开,“眠、欠”是三拼音,“蠕”是卷舌音,检查预习初读课文时,应及时纠正学生的读音,练习拼读,巩固汉语拼音。教学“僻、避”可让学生从字形、读音、字义等方面辨析它们的异同。“成团成簇、蠕动”两个词语的理解可在课文学习过程中结合媒体直观理解。(“蠕动”一词还可以通过动作演示引导学生理解)
目标二: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朗读应贯穿全文教学。让学生通过自读初步感知段落及分段的方法,男女生分读, 感知文章段落的逻辑关系。在交流品读中领悟作者语言表达的生动和活泼,以读促感,以感促读,在朗读中促进学生感悟、体验语言文字,积累语言素材。
目标三:能了解课文的层次;了解课文介绍的.两种动物休眠的特点,并用流畅的语言向大家介绍。
教学中学生学习课文,了解动物休眠的特点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文章可以分成哪两个部分,分别介绍什么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习必要的基本的常用的语文知识。在交流反馈自主阅读完成表格的同时应引导学生在充分读文,熟记课文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填的表格,连贯地向大家介绍文中所写的两种动物不同的休眠方式,促进学生将书上的语言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
四、关于教学设计
(一)语文知识随文学习
了解文章段落的逻辑关系,设问句、过渡句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在语言环境中体会拟人的修辞手法,词语的积累,动物休眠的特点归纳和表达,都是本文教学要解决的语文知识、技能。而语文知识的教学,应该随文学习,帮助解读,在具体语境中感性体味,即在阅读实践中,在帮助理解语句、课文的过程中学习必要的基本的常用的语文知识,学习的目的是帮助解读语言上的难点,体会其表达效果,在具体的语境中感性体味,培养学生的语感。
如:在学生交流蝙蝠在什么地方冬眠时,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地方共同特点——僻静、避风寒,这时再结合区分两个生字僻、避的字形,淡化词语概念的记忆和脱离语言环境的释词,在学习过程中积累词语,在应用过程中了解、掌握词义。把拟人句“待到来年春暖花开,蚊子、夜蛾活跃了,蝙蝠财神伸懒腰,打打哈欠,开始新一年的生活”放在课文的理解当中去体味,通过做做动作联系上下文读读句子,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整体感悟,既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又通过阅读实践感悟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二)关键词句细细品读
本课教学应紧扣语言文字设计各教学环节,运用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品词品句,在反复的朗读中体验、感悟,养成学生学习语言、理解语言、品味语言的良好习惯,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教学蝙蝠冬眠部分时引导学生关注蝙蝠冬眠的地方:山洞、屋檐……,特别是这一省略号,还可以指哪些僻静安全能避风寒的地方,从而理解句子前后的关系。交流动物休眠的共同原因时通过朗读、比较两句句子在表达上的区别,加深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促其寻找方法,探索规律,学会表达。
(三)拓展资料适度有效
资料运用要适时、适度。这篇介绍动物的科普说明文是学生爱读,乐读的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应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对于涉及一些动物休眠知识类的内容可以补充一些课外收集的资料,弥补学生认识水平的不足,如了解蝙蝠冬眠时,成团成簇地倒挂着睡觉,可抓住“挂”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蝙蝠的资料;了解海参夏眠时抓住“蠕动”简要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海参的资料。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会整理、筛选自己所收集的资料,帮助理解了课文,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最后,从课内延伸至课外,要求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说说还知道哪些动物也要“冬眠”或“夏眠”,完成“语言直播厅”中的表格练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自然科学,在阅读中获得信息,在交流中积累语言。此时资料的收集与交流激发了学生阅读的期待心理,让他们获得学习的乐趣。
篇9:沪教版第八册《哥伦布竖立鸡蛋》说课稿
沪教版第八册《哥伦布竖立鸡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哥伦布竖立鸡蛋》这篇课文讲述了哥伦布为了驳斥忌妒者对他的挑衅和攻击,巧用竖立鸡蛋的方法证实:即使是最简单的事也需要有人去发现,去证实。成功的取得,关键在于创先。
课文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介绍哥伦布的创举和事情的起因。
第二部分(第2-9节):具体叙述哥伦布用竖立鸡蛋的方法驳斥那些忌妒者的攻击的经过。
课文以对话描写为主,人物的情感都在对话中表现:达官贵人的恶意挑衅,哥伦布的冷静和自信。课文最后一节写了哥伦布离席时说的话,道出了他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含义深刻。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字词的能力,掌握了不少理解词语的方法,并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学生通过日常教学中概括能力的训练,能根据提示,抓住要点对节意和课文主要内容进行归纳。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较弱,学习的主动性不高。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目标一: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识记本课生字。理解“壮举、挑衅、抹煞”等词语的意思。
四年级的学生有自主识字的能力。对于文中的“磕、抹煞、忌妒”等字词,学生在预习课文时能运用学过的方法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词义。对于一些带有普遍性的新词,如“壮举、挑衅”等,教师可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关注,把它们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壮举”可结合哥伦布的生平资料来理解;“挑衅”可通过朗读来体会。教师应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并正确运用。
目标二:边读边思,学习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可从重点词、句、段入手提出问题,也可从题眼、课文的矛盾处质疑,再通过深入学习课文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质疑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教师要重视每一次的练习,找准文章的切入点,有效地进行训练。
目标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敢于创先、勇于实践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文中有几段人物对话,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
课文最后一节写了哥伦布离席时说的话,这句话含义深刻,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读懂这句话,懂得敢于创先、勇于实践,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四、教学设计
(一)从课题入手,了解人物
本课的题目提示了课文内容的重点,既揭示了主要人物,又道出了主要事件。哥伦布因驾船航海沿地球转了一圈并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事迹而享誉世界,但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可能对此事了解得并不多。在揭示课题后,组织学生了解哥伦布的生平,对发现新大陆这一历史事件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作简单的介绍,激起学生对人物的敬意。
(二)整体感知,学习归纳
归纳概括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语文能力。阅读教学中的概括,指的是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在初读课文后,要求学生用关键词句来提炼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可提供学生一些参考,例如简要的板书、基本的句式。本课教学中,教师板书了文中的主要人物,并帮助学生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板书内容进行概括。这样既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又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三)提出问题,深入学习
边读边思,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对课文内容的质疑,教师分了两个环节,层层深入。先引导学生对达官贵人攻击哥伦布的这段话进行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发现新大陆是一件平常的事吗?达官贵人为什么不去发现呢?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又产生了新的疑问:达官贵人为什么一开始说把鸡蛋竖立起来是不可能的事,后来却说这是最简单不过的事?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到“竖立鸡蛋”与“发现新大陆”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最后一节中哥伦布离席时那番话的含义。
篇10:沪教版《繁星》优秀教学反思
沪教版《繁星》优秀教学反思
语文中阅读的教学不仅仅是掌握文章的语句,学习写作的技巧,阅读教学的过程必然也是学生情感体验积极内化的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由衷地感到把我们祖国美好的语言文字传授给学生,把名家名篇推荐给学生,尤其是从小在他们心中撒下对美的文字、真的情感的热爱与认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要做到这些,光读读教科书、教学参考,光学习一些讲课技巧,光会在讲课时“炫技”是远远不够的,扎实的`语文功底、文化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才是支撑课堂教学的支柱。
1.夯实基础,打好扎实的语文功底。
《繁星》是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早期作品。文章语言流畅优美,情感洋溢,将叙事、写景和抒情融合在一起,流淌着真挚热烈的情感,向读者传达了强烈的内心感受,是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学生时代的我就非常熟悉、喜欢这篇文章,所以在教学时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好文章的内容和内涵。这篇文章最动人之处在于它语言的美、意境的美,而朗读是最直接也最能体现这种美的。因此教学时教师的范读必不可少,通过反复的练习以及平时积累的基础,在课堂上我的范读比较成功地引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教师→作者一下子产生了共鸣。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中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巴金深沉的感情在叙述中回荡,有实有虚,挥洒自如:有对母亲的甜蜜回忆之情,有对未来充满坚定乐观之情,有对故土深切的怀念之情,有对人生理想的献身之情。有了对文章透彻的理解,我才能很好地把握了文章的基调,用心灵的声音缓缓道来。可见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只有这样才能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内在情感,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予以再现和还原。
2.积淀底蕴,融入宽泛的文化元素。
通常在教学诸如《繁星》这样的散文时为了烘托气氛、带动情感往往会配上一段乐曲,但并不是什么乐曲都适用的。我考虑到《繁星》所描写的内容是星空,所营造的氛围是温馨而又神奇的,全文的节奏较为舒缓,于是我选择了一段钢琴曲《海边的星空》为教师的全文范读配乐。这段钢琴曲曲调明朗,节奏舒缓,听觉上给人宁静宽广的感觉,一曲终了,效果极好。而文章最后一节描写海上情景的段落请学生朗读,我考虑到当时的时间是夜里,周围环境是大海,气氛是安谧而又充满着神秘,于是我想到了《小夜曲》。但《小夜曲》有多首,有舒曼的、舒伯特的、萧邦的……最后我选择了托塞里的《小夜曲》,它悠扬中不失明快,轻盈中流露着深沉,整个曲调洋溢着夜的静谧、柔和与宽广,和文章最后一节文字有异曲同工之处。果然在教学时这段配乐带动了学生的情绪,引导他们深情地朗读了文章,带领他们走进了美的境界。
从这个教学案例及反思中,我真切地感到要上好一堂课,当好一名教师,真正的功夫在课外,文学、音乐、美术、艺术、历史、文艺理论……一切都应该有所涉猎,有的更需要潜心钻研琢磨。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业务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站在讲台上胸有成竹,指点驰骋间才不失为一名为师者。
篇11:沪教版《野兔》优秀教学反思
沪教版《野兔》优秀教学反思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沪教版《野兔》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沪教版《野兔》教学反思本篇课文在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中。本单元训练要求之一就是教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根据要求圈划词句。本篇课文是一篇老教材,描写的是作者看到的一个奇异景象:在野地里,一只弱小的野兔踢死了凶猛的老鹰。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老教材上出新意,同时又能让学生学得扎实?这是我在本课备课之初就想有所突破的问题。
弱小的野兔能战胜凶悍的老鹰,不可思议的故事本身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把重点放在第三、四小节的学习上,以读代讲、少讲多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积累语言材料。
1、以读代讲。本堂课,为了让每个学生有读课文的机会,我安排了各种形式的读,如: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在理解课文时,我让学生默读课文、同桌互助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会课文的内容。反复的朗读,使学生基本达到了熟读成诵的要求。
2、少讲多练。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的阅读习惯,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因素,采取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如: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完成练习:( )的野兔用( )战胜了( )的老鹰。理解课文时,让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找找句子:课文中哪些是描写老鹰向野兔进攻的句子?用~~~~~划下来,哪些是描写野兔对付老鹰的句子?用划下来。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动物之间搏斗的惊险,体会野兔以弱胜强的计谋。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野兔是怎样用巧计战胜老鹰的,使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了老师对教材的讲解分析。
任何一堂课,有其成功之处,必然也有其不足之处。本堂课,我就觉得自己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同时,对学生的识字教学落实还不够。我将在不断的反思中自我完善,不断提高。
篇12:沪教版《Postman and policeman》优秀教案
沪教版《Postman and policeman》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在用He is a …表述人物职业的基础上,学会一般疑问句Is he a …?
2. 学生能够使用句型Is he a …?,并能进行简单的Yes或No回答。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之间的问答,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重点难点:
Let’s talk—Is he a …?
Let’s play—Match
教学准备:
单词卡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Warming up
1. 教师出示职业的图片让学生快速的说出句型及单词。如He is a driver. He is a milkman. 教师可通过学生个人、pair及group 的形式进行句型操练。
2. 在最后两幅图的句型之后,教师可进行反问:Is he a postman? Is he a fireman? 让学生进行简单回答。
3. 教师给学生看一些从事各种职业的人物的图片,并且请学生用He is a …的句型进行操练。
二、Learn new lesson
1. 全体学生跟着教师、录音机朗读。Is he a …?
2. 通过个人、小组朗读的形式进行反复操练。
3. 学生模仿不同人的"声音来提问。例如,Grandma asks: ‘Is he a fireman?’ Sister asks: ‘Is he a milkman?’。
4. 教师将从事不同职业人物都以三段形式出现,即头、身体和腿。学生根据出示的身体一部分来猜Is he a …?
教师出示完整的人物,让学生进行核对,并用Yes./No.做简单回答。
5. 完成书上P20的内容,将图片与句子配对连线。
学生以pair work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
6. 学生在台前表演他们心中所向往的职业。
其他学生两个、两个互相问答:Is he a …? Yes/ No.
三、Practice and consolidation
1. 学生带好自己的家庭照片,找班中的好朋友进行问答。Is he …?
Is he a …?
2. 学生之间互相介绍对方的家庭情况。He is a …
板书设计:
Unit 4 Postman and policeman
Is he a …?
Yes, he is a…。
篇13:沪教版《四个愿望》优秀教案
沪教版《四个愿望》优秀教案
教材分析:
《米佳的愿望》是一篇反映儿童生活的记叙文。全文以米佳感受四季记下愿望为线索,描述了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和米佳在不同季节里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识字方法,以趣促学。在教学的最后我设计了拓展学习与课后延伸,将听说读写有机结合到一起。
教学目标:
1.识记“敏”、“仗”“滑”等18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体味一年四季都很美。
教学重难点:
识记生字,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想认识他吗?他的名字叫佳敏。(板书:佳敏)佳敏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今天,他要给大家说—说他的四个愿望。(板书:四个愿望)
2.认读“敏”字,指名读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
2. 学生自由大声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并先自己动脑想办法认识。
3.指名读课文,纠正字的读音。
三、识记生字
1.利用课件学习生字。
2.玩字卡识记生字。
a我来摆,你来认。b我来读,你来收。
3.抢记生字。
教师出示字卡,学生抢认读生字。
4.巧记生字我能行。
今天的生字,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好的方法来识记。学生各抒己见,评选最佳识记法。
四、练习巩固
a开火车认读生字。b玩课件认读词语。
五、送字回文,美读全文,体味每个季节都很美
1.齐读课文。
2.讨论:那米佳到底喜欢哪个季节呢?(引导学生体会一年四季都很重要)
3.总结:春天百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秋天果实累累,冬天白雪皑皑。这四季都非常美,佳敏都非常喜欢。
六、我会写
我们一起了解了佳敏的四个愿望,小朋友们你们的愿望一定也很美好。像佳敏那样把你的愿望也写下来吧!
篇14:眼神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新教材《眼神》讲述了一个内涵深刻的故事。一位老人在寒冷的冬夜等在
渡口准备过河。在漫长的等待中,老人的身体被冻僵了。这时,终于有几个骑马的人路过。老人截住了最后一名骑手,并请求帮助。摆脱困境的老人的一席话令这名骑手——托马斯.杰弗逊总统深受感动。课文告诉我们:一个真诚的眼神、一种友好的态度会给需要安慰和帮助的人带来机会,更让我们懂得要乐于帮助有困难的人。课文共有7节,其中第5节是老人说的一段含义深刻的话,直接对眼神的作用进行了描写,语言内涵丰富,是值得反复推敲的。第1节是故事的起因,也就是老人遇到了困难,第2、3节则写了骑手们对需要帮助的老人所表现的不同行为。这些内容在课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应该把握好。
这堂课的内容对于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从“眼神”本身而言只能意会难以言传,从故事内容看情节性不强,从描写语句看,课文中人物语言内涵丰富,需要深入品味方能领会。对于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如何做到既能意会也能言传?如何从课本中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眼神”的魅力,又如何从这个故事的本身获得启示,这是本堂课的几个难点。
二、学情简介
我班学生学的是老教材,但从三年级时我就比较注重课外阅读的拓展,常常会寻找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文章推荐给他们,或读或写或品或悟,而新教材的课文就是很好的补充内容。因此,我班学生对学习此类文章是有一定的基础的。然而,从本课来看,不仅是要让学生们从骑者们的眼神中读懂他们对老人的不同行为,更要了解这些行为与眼神的关系,甚至是行为之后所隐含的深刻含义。这样的课文又不同于以往直接抒情的文章,故事情节不是很强,语言文字内涵丰富,要从骑者的眼神中了解他们的行为,又要从老人的行为中想象他的眼神,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推敲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再从其中体会出深刻的内涵,这对学生而言,是有难度的。
三、教学目标
在研读了课文后,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我制订了这样几个教学目标:
1、学习联系上下文,结合查字典理解“徒劳”、“无济于事”、“暖人肺腑”等词语。由于课文的语言内涵丰富,出现了许多学生不易理解的词语。在课前的预习中、在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情,通过随机查字典当场解决这些词语。一方面,理解了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养成自觉用工具书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新教材课文篇幅长,再加上含义深刻,有些词、句文学性较强,所以我有意识地安排了学生自己读课文的机会。我觉得我们不应在朗读上“吝啬”付出时间,因为,朗读课文是对课文内容的再理解,是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是学生与课本的对话,再加上学习老教材的学生对于新教材的学习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更要在课文的朗读上扎实些。教学中,我采用了反复读重点段,引读、自己读等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悟“眼神”的内涵,从而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的。
3、能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质疑,并通过释疑体会人物的品质。新课标提出了“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要求,所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我并没有更换这一个目标,(“更换”什么意思?学生在质疑方面是何基础?应具体说明)而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后,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所谓“有价值”的问题就是有思考的空间,并能帮助我们深入学习课文的问题。
4、借助写话训练使学生懂得在别人遭遇困境时,应给予真诚无私的帮助。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承载着道德教育的任务,但是,如果将德育的渗透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悟与训练割裂开来,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落脚点,无疑会使语文课失去了味道。因此,对于课文的情感目标的达成,我试图通过写话练习来实现。这样,既有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有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过程
(一)抓住课题,整体进入课文。
1、师表扬学生上课精神饱满。
2、出示课题,齐读。
“眼神”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刚才,老师在表扬大家的时候,你们看到老师的眼中流露着怎样的眼神?
3、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中,这位老人又读懂了谁的眼神?是怎样的眼神?带着问题轻声读读课文,做到字字音准,句句通顺,找到相关的句子后用直线划出。
(说明:由于“眼神”在生活中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因此,课的一开始,我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帮助学生了解了“眼神”在生活中的作用,为下文的教学打下了铺垫。同时,就课题进行了提问,抓住了课文的着眼处,对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起着推动作用。)
(二)抓住重点段落,学习课文内容。
(说明:在仔细分析了课文后,便能发现第5节是课文的重点段落,这是老人对杰弗逊所说的一段话,分析了骑者的眼神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把握了这一段就能帮助学生了解人物的品质,它具有深刻的内涵。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我便以此作为统领全文的线索,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使课文化难为易、深入浅出。)
1、根据学生交流的`语句出示课文第5节中老人说的一段话,引出线索。
(1)自己试着读读这段话,不仅要读通,更要读懂。你读明白了什么?
(2)“学贵有疑”,你还有什么读不明白的?
对课文中字、词不理解:无济于事、……之状
对课文内容不理解:“这样一个机会”指怎样的机会?“老人最需要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说明: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阅读的能力,为了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重点,理解“眼神”在老人和骑者之间所起的作用,我提出了“读懂了什么?”这样,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帮助他们整理出故事发生的整条线索,从而也能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边读边想,在读中产生疑问,在读中解决疑问,从而培养质疑问难的良好习惯。因此,在“读懂什么?”之后,又提出了“还有什么读不明白的?”根据学生以往的阅读过程, ?读不明白的往往是课文深层的内涵部分,在课文里也就是“老人是如何能通过眼神分析出骑者不同的行为的?”学生对文章产生了问题,就有了学习的欲望,这对深入学习课文,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抓住线索学习课文第1节,体会老人的处境,体会老人的眼神。
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出问题:“老人最需要的时候”指什么时候?快速读课文,找到相关的小节好好读一读。
(1)指名读
(2)这是文中的描写,现在请大家用上这些词语再来说说老人当时的处境。
(媒体出示词语):
两鬓苍苍 老态龙钟 凛冽刺骨 焦急万分 抖抖索索 漫天飞雪
(3)自由说、指名说
(4)想象:此时此刻,老人的眼神是怎样的?
(说明:本文除了有人物语言丰富的特点外,还反复渲染了天气的寒冷,并在第1节中着重写了老人在长久的等待中身体被冻僵的场景描写,这是突出了老人所处的困境,为下文作了铺垫,让人感受到骑手给予老人的帮助犹如雪中送炭。所以,在这里我设计了运用词语进行说话的训练点,目的一:体会老人所处的困境,体会到关爱他人的重要性。目的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语言运用的能力。)
3、抓住线索学习课文2、3节,知道骑者们的不同行为,体会眼神与行为的关系。
就在这时,羊肠小道上走来一队骑者,当老人向这队骑者投去求助的目光时,他却看到了不同的眼神。师引导学生再读第5节。
那么,老人对这两种眼神的分析对吗?让我们来看看这些骑者不同的行为吧!再读第2、3节,找到他们不同的表现,用不同的符号划出。
(1)让我们先来看看前几个骑手的行为,请大家展开合理的想象,结合课文第5节来说一说。
突然,冰冷的羊肠小道上由远而近传来了有节奏的马蹄声,老人怀着焦急的心情,打量着几个骑马的人依次从他身边过去,可是这些骑手们,个个流露着的眼神,他想: 。
篇15:眼神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课稿
自由说、指名说、再自由说、齐读填空。
(2)指导朗读描写最后的骑者的句子。
就当最后一个骑手将要和他擦身而过的一瞬间,老人看到他的眼神里流露着——(齐说)
于是,便向他提出了帮助的请求,自己试着读读这一节描写骑者的语句,想想该怎么读好它。
指名读(媒体出示红点)、齐读,读好骑者当时帮助老人的行为。
(说明:感悟必须要以语言训练为依托,没有语言文字训练为基础的感悟必然是空洞的。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两者不同的行为(关爱他人、冷漠待人)带给老人的也是截然不同的结果,我设计了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第5节进行想象说话。这个填空练习的设计我利用了课文描写中的某些空白处,通过想象帮助学生去体会,同时也让学生能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的好方法。)
4、通过引读4、5、6节,再次体会老人的那段话。
(三)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1、故事到这里结束了,大家一定也知道,这最后一位骑者就是——(托马斯.杰弗逊)(出示媒体)
他是美国第三任总统,是《独立宣言》的起草者之一,受到人民的爱戴。
2、总结: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想杰弗逊的眼神也反映了他的心灵。怪不得他在成为总统后能受到人民的爱戴。
3、写话练习:相信这位总统在经历了这件事情后,一定受到了许多的启示,那么同学们你们在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会有些什么启发呢?请写一、两句话。
在阅读了这篇课文后,让我也感触颇深,所以我也写了这样一句话(媒体出示)
(说明: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还特别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由于学生个人的差异,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内涵的把握都是不同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学完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也是不同层次的。通过写话练习,将课文的含义进行了内化和提升。)(出示学生的写话内容)
如果说《微笑着承受一切》是从广度来挖掘深度,那么《眼神》的设计力求从深度来挖掘深度,也就是要做到“深入浅出”,并且通过反复朗读、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能真正的学到一些什么。我希望自己的课堂教学真实些、朴实些、扎实些。一堂骨干教师公开课让我受益很多,但我也切实感到自己教学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还留下了些遗憾,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篇16:沪教版五年级下册Unit 5 At the weekend说课稿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Unit 5 At the weekend说课稿
教学内容:
本课为小学牛津英语5B Unit 8 (the second lesson)以培养听说能力为重点的新授课。 主要的句型 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s? I often…. How does shehe spend herhis weekends? SheHe often …. I can learn a lot from it. 下面我就从教学目的、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学目的:
分为三个不同程度的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使学生在日常对话中了解并灵活运用此句型 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s? I often… How does shehe spend herhis weekends? SheHe often… 通过句型的深入使学生更为熟悉和灵活运用语言,使之成为自己的语言。
2 情感目标
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如奖励、竞争、小组合作,交流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体验成功的快乐,注重培养积极向上、自信、善于交际的优良品质
3 能力目标
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 让英语成为学生进行交际的一种技能,并在交际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和重点:
为突出How does shehe spend herhis weekends? SheHe often….这个教学重点,突破此教学难点,全面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启发学生,变“教”为“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回答问题。针对训练的重点句型,设计富有操练意义的两人合作的pairwor和六人合作的小组活动,多层次、多梯度的操练,引导学生多多开口、多多表达,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
说教法:
要上好一节英语课, 就要做到个个参与, 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听听写写. 结合本课的句型特点和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选用“合作学习”和“独立学习”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重在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说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在不断的参与竞争、团结合作的互动环节中渗透“你才是学习的主人”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使学生学到是学习的方法和提高的是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1 教师带着一个大包进教室,一定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进行猜谜并进行日常对话,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的句型和单词。
2 通过日常对话的导入,使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学习了新的句型,而且,学生会通过新句型想知道我平时周末在干什么,通过猜谜这个游戏,而引出几个新出现的词组 爬山 浏览因特网。这就很好的利用学生对老师存在的好奇心设置的巧妙情景,以最为快捷的方式让学生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 学生在不断的操练中已经学习到了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s? I often… 并通过新句型再学习新词组。让学生在竞争传纸条中,短时间内学习更多容量的知识。而且,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能力。
4 在于我与学生交流的同时,新的句型How does shehe spend herhis weekends? 也很自然的出现了,并通过在两组合作,一组交流与另一组复述来更大密度的操练句型,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很自然的在这一情境中注意第三人称单数的句式。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多层次,多梯度,让学生掌握的根好。
5 本课在注重说的同时也重视听,因此,听力练习也是本课的重要环节。而且,此次听力练习得提示非常的有意思,让学生在cross的字谜游戏中找,很富有挑战性,相信学生很乐意做,真正将动手与动口结合在一会。
6 在最后的survey这个个人能力的展现的活动, 个人周末活动调查,让学生不但在学习语言并且更好的、更多机会的运用语言,更好的培养学生个人交往能力,是一举几得的好方法。
反思:
在本课的活动中,应更大程度上的提高学生操练的机会,提高上课的节奏,在给与学生的肯定和赞扬更注意方式方法,这是给与他们自信心,这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在本课的动手动口相结合的活动中听力内容的填以及找单词太难了,学生存在困难,浪费了课堂时间,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难易层度的选择 。
篇17:沪教版小学语文《一次著名冲刺》说课稿
沪教版小学语文《一次著名冲刺》说课稿
一、说教材:
《34一次著名的冲刺》是上海市二期课改小学语文新教材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杜伦多?派特利在第四届奥运会马拉松比赛中,几次摔倒,又几次爬起,最后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完成了奥运史上最顽强的冲刺的故事。派特利的名字虽然没能写进奥运会成绩册,但他身上所表现出的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却伴随着奥运会的发展流传至今。那句
“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的名言,更是奥运精神的精髓所在。
二、说学情:
学生进入三年级第二学期的学习,已经具备了自主阅读的能力。让学生运用本单元学过的方法,对课题自己提问,在阅读中自己释问,是完全可行的。对于课文最后美国宾夕法尼亚的大主教说的那句“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的名言理解,学生有一定的困难,老师不必强调理解的一步到位。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水平的提高,一定会有深层的感悟。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对于本课的9个生字的字音的纠正贯穿于整个课堂学习中,其中特别提醒学生“跚、搀”都是翘舌音,“胫”是后鼻音,并通过读进行强化。而对于字形的记忆则重点指点“胫”字,指出“胫”是小腿的意思,小腿是身体的一部分,与身体有关,所以是月字旁,帮助学生归类记忆。对于词语的理解,则由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如理解“蹒跚”一词时,有的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有的用动作来演示……这样学生对学过的理解词语的方法进行了复习、巩固,而且在比较中也学会了选择最合适的理解方式,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本篇课文是学生自主阅读的课文,通过本单元前三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了在阅读学习中,自己提问,自己释问的能力。本课的学习是对于这一学习方法的又一次巩固,相信学生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通过在课堂中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对文中感人的片段有所感悟,感受人物不屈不挠的精神,并通过朗读这一形式表达出来。同时学生围绕着“哪里读得好”的互相评价,更是提升他们的感悟程度,并通过互相学习,不断提高。
四、说教法和学法:
1、抓课题提问,在阅读中释问。
大家都知道“学贵有疑”,鼓励学生去大胆质疑,并能自己在阅读中解决这
些疑问,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本篇课文是学生自主阅读的课文,在揭示课题时,就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词“著名”提出问题。如“一次著名的冲刺”指哪一次?它因何而著名?……在阅读中始终紧扣这些学生想解决的问题,通过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找出那些体现杜伦多?派特利不屈不挠精神的相关语句,自己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
2、通过朗读来表现感悟。
整堂课中,通过学生自己练习读,个别学生朗读,学生与学生之间挑战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同时学生围绕着“哪里读得好”的互相评价,使学生一次又一次与文本进行直接对话,感受了体育运动的艰辛,更为杜伦多?派特利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精神所打动。
篇18:沪教版五下数学《小数混合运算》说课稿
一、说教学内容
本节课将完成教科书第76页例1的教学及练习十六中的相关练习。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运算律以及小数加、减、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对 小数四则运算的复习,也是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的进一步巩固,同时,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可以很好地启发引导学生体会迁移、类推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体会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中获得价值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准备:
准备好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计算下面各题
368+32×58815×(107-35+18)30÷[480÷(24-8)]
2.说说上面三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教师:今天我们就用我们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来研究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
(通过复习旧知识,使学生意识到这节课新知识的学习与原来的哪些知识有联系,帮助学生有效地利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
(二)教学新课
教学例1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情景图(增加篮球价格:35元/个,足球价格:63元/个)
课件出示问题1:王老师用200元买了3个篮球和1个足球,还剩多少钱?
教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列式解答,鼓励学生尽量写综合算式。 引导学生汇报,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综合算式(学生汇报时教师板书):
学生1: 200-(35×3+63) =200-(105+63) =200-168 =32(元)
学生2: 200-35×3-63 =200-105-63 =95-63 =32(元)
教师:为什么这样列式?
学生1:因为要算还剩多少钱,就应先算出王老师一共用了多少钱,也就是3个篮球的钱和1个足球的钱,再从200元里减去一共用去的钱。
学生2:我们也可以从200元里面依次减去买两种球各用去的钱,也得到还剩多少钱。
教师:大家非常能干,一个数学问题用多种方法去解决。咱们来看看下面这个数学问题又该怎样解决。
(课件出示问题2:方方用20元买了3本笔记本和1支钢笔,还剩多少钱?)
教师:讨论讨论我们又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解答:
学生1:我们先算出方方买3支钢笔一共用了多少钱,算式是3.5×3=10.5(元),再算买两种文具一共用了多少钱,算式是10.5+6.3=16.8(元),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钱,算式是20-16.8=3.2(元)。 (教师板书出3个算式)
学生2:我们写的是综合算式:20-3.5×3-6.3。 (教师板书:20-3.5×3-6.3)
教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学生2:我们是从20元里依次减去方方买两种文具分别用的钱。 教师:那你们在计算的时候准备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3: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学生3:我们也是写的综合算式:20-(3.5×3+6.3)。 (教师板书:20-(3.5×3+6.3))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3:我们先算出方方一共应付的钱,再算出剩下多少钱?
教师:你为什么要加这个括号呢? 引导学生回答出,因为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里,如果不加这个括号,计算了乘法以后,就应该计算减法,要使这个运算顺序由先减后加改变成先加后减,就要加上括号。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是这样规定的,我想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也应该这样。
教师:也就是说加上这个小括号是为了改变运算顺序。在计算的时候,也应先算括号里面的。
学生2:我想应该是这样的。
教师:请你们选择一个综合算式,按照刚才讨论的运算顺序算出结果,看看结果是不是和分步解答的结果一样。 学生算出结果后,与分步解答的结果进行比较,证实自己的计算是正确的。
教师:现在请大家把这4个综合算式进行比较,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1)200-(35×3+63)
(2)200-35×3-63 =200-(105+63) =200-105-63 =200-168 =95-63 =32(元) =32(元)
(3)20-(3.5×3+6.3)
(4)20-3.5×3-6.3 =20-(10.5+6.3) =20-10.5-6.3 =20-16.8 =9.5-6.3 =3.2(元) =3.2(元)
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
学生1:(1)和(2)这两个算式是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而(3)和(4)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学生2:我发现(1)和(3)的运算顺序一样,都是先算括号里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2)和(4)的运算顺序一样,都是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学生3:我觉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教师:对,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板书)
请同学们说一说在下面的算式中应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最后算哪一步?
38.4÷6+4.8×227.5-(6.2-2.1÷3)
学生说运算顺序后,再请学生算出答案。
本教学环节在情景图中增加了用整数作条件的数据信息,让学生先解决整数作条件的问题,再解决小数作条件的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对所列出的整数算式和小数算式进行观察、比较,从而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的,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另外,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鼓励学生用多种方解答同一个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师:从刚才我们的研究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们发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出示题目:0.36÷[ (6.1-4.6) ×0.8]
教师:这个算式的运算顺序和像这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吗?
学生:我想应该是一样的"。
教师:那么请同学们凭借你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说说这个算式我们又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学生:这道题应先小括号里的减法,再算中括号里的乘法,最后算除法。
教师:那你们能把这道题计算出来吗?
学生:能! 教师提醒学生特别注意为了便于检查和验算,在草稿本上应把同一题的竖式写在一起。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订正时特别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计算结果一定要正确。
(由于有了例1的学习基础,在本教学环节中放手让学生把例1抽象出的结论应用到“试一试”的学习中,较好地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同时也注意了对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
三、课堂小结
教师:说说这节课自己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答略。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1,2,5题。
(评析:本节课从现实情境出发,用分步解答确定了解决问题的顺序以后,再引导学生借鉴这个顺序来思考怎样列综合算式的问题。在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过程中,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然后重点对学生列出的几种综合算式进行分析,重点分析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对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影响,让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感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然后通过和分步解答顺序的比较和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这个结论的理解,最后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体现了原有知识对学习新知识的推动作用,并且教学重点突出,教学层次清晰。)
以上是我的设计思路,也是我的实战经过。我的理解还是很浅薄的,做法也一定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欢迎各位领导和同行多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