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桥教学反思(推荐17篇)4-9-56
简介:感谢网友“韦莹然”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下册桥教学反思(共1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五年级下册《桥》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册《桥》教学反思
青年教师课拉下了帷幕,在这次竞赛中我很不成功,但却是收获最多的:雨花区教科中心的朱主任和基教科的陈科长亲自为我作了点评,让我感受到深入钻研教材的重要性。
本次赛课,我执教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6课的《桥》。一开始我以词语作为突破口,让孩子通过这些词语回想那些让人难以忘怀的画面,去感受洪水来临时死亡的逼近。接着读句子“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步步逼近”,再让孩子们进入文本去找出描写洪水逼近和死亡逼近的.句子,然后找出村民们是什么表现,最后找出描写老支书的词句,在村民和老汉完全不同表现中比较,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再找出老汉对待儿子的态度的句子,来深入了解老汉是个怎样的人。这样层层深入,一点一点解读文本,我认为思路是很清晰的。在听完了两位专家的点评,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主要有以下感想:
1、热闹的课不一定就是一堂好课,认真备好课是讲好课的根本,深入研究教材是备课的根本。
2、本节课,我在让孩子们领会课文表达方法的处理上有些牵强,如能借助课后思考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评价,让学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指导学生从课文结构的安排、句式特点、语言描写等多个角度引发思考,更能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3、在教学中虽然力求让学生通过读来感悟课文,又通过读外现对文本的理解,但是在课堂上对词语挖掘多了一些,让学生对篇章的感受少了些;教师的点拨多了一些,学生的自悟少了一些,未实现“轻轻松松教语文”的教学观。那么好的场面描写,却不懂得处理,其实可以让孩子们多一些时间进行读写训练。
篇2:《桥》教学反思(五年级下册)
中心小学???陈小文
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本文作者以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但是想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沉浸在文章情景当中可不太容易。因此,根据文中的老汉是在面临不断上涨的滔滔洪水中做出的决定,理解他的言行决不能把当时的情景与行为割裂开,于是我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谈一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然后围绕“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细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汉的有关语句,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之后与同学交流自己对老汉的认识。
在学生对老汉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又让学生画出课文中令自己感动的句段,谈一谈原因,然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自己的感动,从而升华对老汉的理解和认识。朗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出洪水的肆虐,情况的危急,人们的慌乱和老汉的沉着、镇定。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加深对老汉的理解,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从而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在学生理解、感悟了课文内容之后,我还注意从表达方法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我借助课后思考第3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评价,让学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指导学生从课文结构的安排、句式特点、语言描写等多个角度引发思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不过教学这篇课文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对于“老汉像一座山”这句话,学生体会的还不够深入,要是再体会体会,加上老师点拨,读起来效果会更好。另外就是课文的结尾的处理,课中在体会老汉形象时学生已经理解了一些,但结尾如果给学生树立一些优秀党员形象,让学生更清楚的明白像老支书这样的党员在人民生活中不仅仅只是这一个而有很多很多,这样党员的形象就鲜明的树立起来了。
此外,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针对这些特点,我又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交流预习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后,将学生找到的句子在一张幻灯片上展示出来,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可以从内容上来谈,也可以从作者的表达方法上谈;在体会英雄言行的时候,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老汉说的话,从而体会老汉临危不惧,坚定果断,用严格先人后己的党纪控制了局面,组织大家有序地撤离;引导学生体会老汉从刚开始恶狠狠的“揪”到最后危难关头又“吼”又“推”,急于求生的小伙子到最后危难关头又“推”老汉先走,学生发现矛盾与疑惑。设置悬念,体会到老汉是村支书记,也是一位父亲,他血气方钢,他也充满父爱。最后让学生通过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老汉,并尽量使用上“桥”字,从而理解题目“桥”所蕴含的深意。学完课文后,提供了拓展阅读:①[法]雨果《“诺曼底”号遇难记》②《伦敦地铁大火灾》帮助学生积累。?????当然,课堂中也有不足之处。
1、应该抓住课堂上生成的一些新资源来引导学生,提高教学效率。
2、在课文最后让学生用上“桥”来赞美老汉,提的要求有些高了,使得学生迷惑,不知如何回答,如果将这个问题分解一下,先让学生发自内心的赞美老汉,然后再让学生用上“桥”,这样效果会更好些。
3、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关注面要不广,没将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除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还要让学生间的交流互动更活跃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
[《桥》教学反思(五年级下册)]
篇3:五年级语文下册《桥》教学反思
关于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桥》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力求突出“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
读中感悟,一篇文章只有通过多层次的形式多样的读,才能让学生入情入境,也只有入情入境的`读,才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激起情感共鸣,真正有所感悟。特别是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读,如“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学生分别抓住“只有”“窄窄”“木”,读出不同的理解,读出不同的韵味。由如“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学生分别从“他不说话”“他像一座山”等不同方面去理解,进而读出个性。还有课文中的两个 “吼”字的不同理解,学生说读出生气,读出批评,读出命令,读出威严,读出不容争辩,等等。第二个“吼”字应该读出老汉对儿子的“爱”,读出他的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即使是同一个字,在不同的环境中也在表达着不同的意思。读是实践,又是训练,既有感悟又有体验,学生在其中既有理解,又有体验,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
篇4: 五年级语文下册《桥》教学反思
《用纸造一座“桥”》这堂课学生特别感兴趣,气氛活跃,轻松。通过学习,完成了两个活动,第一,用纸造桥要考虑哪些问题。第二,介绍评价我们的桥。学生经历了设计,制作,介绍交流的过程,体会设计的重要性。学会了应用形状结构的知识及经验设计和制作。发扬了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尊重他人,认真倾听,善于发表意见的品质。
学生准备材料的时候,教师建议用旧报纸,这样就不浪费。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但旧报纸要注意三点,一是大小要一样。二是,报纸要求是没有揉过或折叠过的。三是要准备备用的纸,可能会有重做的。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建桥标准”降低一点,当学生制作成功后,再提高要求,这样就可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介绍评价我们的桥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小组准备做介绍,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小组的桥,对制作的桥作评价。对桥的评价主要进行鼓励性评价,要指出设计好的,设计巧妙的地方,不能分等级,善于找到学生做的好的地方。如果学生感兴趣,课后可以提高造桥的要求,可以增加材料,如两张纸,再设计制造一座更大更好的桥。
篇5: 五年级语文下册《桥》教学反思
本课采纳了新课标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课堂效果很好。聆听学生们肆意挥洒着的畅想,欣赏着孩子们学习的那一分热情与执着,我认为这才真正放飞了他们充满想象的心的翅膀。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新思想,本课教学主要体现了两方面的新观念。
1.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节课我不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的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适当引导。学生尽情的发言,抒发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2.体现开放式教学思想。本节课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课文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我们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包括学生对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比如:学生出示的问题里有这样一个问题: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却构建起了学生们美丽的想象。有的学生想到了古老的民族文化,有的想到了水底轻轻摇曳着的美丽的水草,还有的同学想到了水边垂柳的婀娜多姿。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从他们的眼神里全然没有了老师在身边的拘谨。他们大声说,高声笑,使课堂成了他们的演练场。
总之,新课标、新理念的语文教学还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实践。让我们倾注爱的心血,使每一朵鲜花早日开放。
篇6: 五年级语文下册《桥》教学反思
依据低年级的学习目标及学生年龄和思维特点,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自渎自悟中、在合作学习中去理解词句,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阅读,采取自由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各种方式让他们尽情地去读课文。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产生独特的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学生和文本之间要起到桥梁的作用。如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的对话情节:“对这几个蜡笔娃娃你有什么看法?”“你打算怎样劝这些蜡笔娃娃?”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中还提到“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所以我积极创设情境,在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学生喜欢的活动――猜谜语,利用猜谜语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课文第2――5自然段时,我设计了让学生扮作蜡笔娃娃们“争吵”的环节,使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
篇7: 五年级语文下册《桥》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一篇阅读课文,所以在设计的时候重点放在朗读和感知上,让孩子有一个情感的体验,所以上课的时候侧重朗读,同时注意培养了几个语言点,比如“很不方便”的“很”让孩子替换,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惭愧”这个比较难的词语考虑在语境中让孩子体会。“齐心合力”这个次孩子用了,但是四字的词语对孩子来说理解比较困难,造句中出现了错误,不少孩子对意思的理解还是有偏差。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将正确导向前置。
课堂中有很多考量孩子思维的问题,比如“你认为小动物会遇到什么麻烦”等,让孩子联系实际去体会。但是这个问题挖掘的不够深入,以至孩子在后来,出现了如果不造桥小动物也可以过河的疑问,在处理这个突发的课堂生成的时候也没有及时的把孩子引导到课文的思路中。
课中操部分让孩子表演搭桥走桥,孩子很投入,比较可惜的是采访还不够到位,在下面坐着的孩子体会不是特别的深刻。
课件展示中,课文中有拼音的段落,在大屏幕上没有及时给出,造成了部分中下学生的学习困难。这也是日后教学中需要注意的要全面关注每一个孩子。
篇8: 五年级语文下册《桥》教学反思
本次综合性学习,我让学生做了充分的准备,一周后我们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我以为大家有了准备,展示起来会个性张扬的。可惜,当小组代表上台,却全都谨慎小心,像宣读药物说明一样宣读自己组内材料,并且大部分仍然是资料剪辑,没有丝毫小论文的样子。
我内心里要求他们像专家那样研究课题,走入了综合性学习的误区:过分的成人专家化。综合性学习依然要以“学生为起点”,必须抛弃“综合性学习=科学研究”的狭隘模式,不必限制形式,不应突出成果意识,而是真正回归尊重儿童本性的理念追求。特修改教学思路如下:
关于教师指导:
1、在课前应了解桥梁的力学原理及桥的分类等科学知识,便于指导学生。
2、学完《中国石拱桥》后即可以将这次活动要完成的任务介绍给学生,让其收集资料,早做准备。
3、在活动过程中要时时注意明确任务和要求,不要让活动停留于表面。
关于写作:
1、要提醒学生要求写的是说明性的文章,不要在有关桥的故事上花费太多笔墨。
2、提醒学生注意写作中发挥感情要适度。
关于设计:
1、第一轮以抢答的形式了解桥的基本知识。
2、第二轮以必答的形式了解关于桥的名句。
3、第三轮以选作的形式讲述一个桥的故事。
4、第四轮以抢答的形式说出图片上的桥。
5、教师点评。
篇9: 五年级语文下册《桥》教学反思
再次播放桥的各种图片。
请你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小节。你会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的第二小节。
评价朗读情况。
说一说第二小节为我们介绍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在这一小节中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自由发言。根据学情进行教学。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桥都引发了你的那些思考?
学生自由交流。
请全班同学朗读课文第三小节。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样的桥存在于心灵与心灵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
小组合作学习。
全班交流。
四、总结: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先记在读书笔记上,再来背一背。全班交流。
布置作业:
把自己最喜欢的校节读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收集有关于桥的材料,下节课交流。
(重点让学生了解这一小节讲的是造型优美的桥,再给人方便的同时,装点着乡村和城市,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为我们介绍了两种桥。)
(理解“幽静”“碧波粼粼”“回旋别致”“魅力”“巍峨雄伟”“浩然坦荡”等词的意思,从而进一步了解桥的美。)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的读一读课文。
大家回去收集了很多的材料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二、全班交流收集的材料。
教师给予及时的评价。
三、学习课文中的生字
对“幽”“粼”“魅”“叉”“巍”等字做重点指导。
篇10: 五年级语文下册《桥》教学反思
1、爱因斯坦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拓展孩子的自由想像就要把课堂教学编织成一个个美丽的天空,让孩子们打开想像之窗。徐老师老师说过:放飞孩子们的想像,他们就会飞得更远。根据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或启发学生栩栩如生地状景,比如在看倒影部分,想像清清的水中还倒映着什么。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如在小鱼游部分,让孩子想自己是一条条小鱼,竭力的熔诗、画、情、景、色、声于一炉,使孩子的想像欲望得以诱发。
2、创设情境,抓住文中静态和动态的美,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比如把自己放在文中的情境中,想像自己就是一条条小鱼,调动学生的激情。指导学生很好的把握课文的基调来朗读课文。课文没有写人们的欢声笑语,甚至没直接写第三个人,整个情境都是静静的,所以不适合高声朗读。因此在第二自然段学生自己练读时声音大适时地引导,用轻轻的声音,速度缓慢,达到预期效果。
3、语文课程的教学理念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此把握“你最喜欢哪个自然段”由段到句到词,抓重点体会景色的美丽。
篇11: 五年级语文下册《桥》教学反思
从学生的言谈之中了解到学习这篇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性,《桥之美》教学反思。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我先与学生共同对文本进行了探讨,特别是对作者所举的几个例子加以祥细地分析,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接着便是进行课堂延伸,让学生结合文章的几幅画面进行赏析与扩写,或者是写出自己心目中的桥在不同的优美环境中所起不同作用的形式美。这一问题的设计实际目的是让学生能体会作家吴冠中眼中的桥之美,教学反思《桥之美》教学反思》。这阶段是训练学生的笔头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值得欣慰的是,所抽查到的学生所读的文章都非常的优美,而且具备了艺术家的“欣赏水平”,他们能够效仿作者的笔调用画家的眼光来欣赏他们眼中的画面,将块、线、面融合为一体,描绘出精彩的画面。
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了解这一单元的目标与要求,我通过比较阅读来达到目的。于是将具有规范性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与《桥之美》这篇说明性的小品文进行对比,让学生从中总结出这两则的不同之处与相同点。总结之时,学生的满脸困惑已被笑靥所消融。
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闪现出来的火花,巧妙地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12:五年级语文下册《桥》教学反思
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但是想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沉浸在文章情景当中可不太容易。因此,根据文中的老汉是在面临不断上涨的滔滔洪水中做出的决定,理解他的言行决不能把当时的情景与行为割裂开,于是我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谈一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然后围绕“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细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汉的有关语句,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之后与同学交流自己对老汉的认识 .
在学生对老汉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又让学生画出课文中令自己感动的句段,谈一谈原因,然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自己的感动,从而升华对老汉的理解和认识。朗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出洪水的肆虐,情况的危急,人们的慌乱和老汉的沉着、镇定。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加深对老汉的理解,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从而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在学生理解、感悟了课文内容之后,我还注意从表达方法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我借助课后思考第3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评价,让学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指导学生从课文结构的安排、句式特点、语言描写等多个角度引发思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不过教学这篇课文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对于“老汉像一座山”这句话,学生体会的还不够深入,要是再体会体会,加上老师点拨,读起来效果会更好。另外就是课文的结尾的处理,课中在体会老汉形象时学生已经理解了一些,但结尾如果给学生树立一些优秀党员形象,让学生更清楚的明白像老支书这样的党员在人民生活中不仅仅只是这一个而有很多很多,这样党员的形象就鲜明的树立起来了。
篇13:五年级语文下册《桥》教学反思
《桥》一文中有很多特色的句子。如修辞手法描写营造危急气氛。还有利用短句营造紧张气氛的。学生对于前者的理解已经有了方法的积累,对于后者则是头一次见。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这个用法,我是这样做的:
在课上,我觉得利用举例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很重要。于是在让学生感受“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这一个短句的作用,我先让学生找出这一段话有几个句子,然后让他们发现这是短句,先有个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去朗读,学生果真朗读不出那种紧急的语气来。于是我引入了一组课外同样作用的短句进行对比:A眼看失控的汽车马上就要撞到玩耍的小孩了,司机大吼着:“跑。快跑。” B眼看失控的汽车马上就要撞到玩耍的小孩了,司机大吼着:“那是谁家的孩子,车来了啊,你跑啊。”句子一出,学生马上能够发现短句的用处,然后我马上迁移到文章中的短句中来,他们也就能够很自然地感受到短句对于营造紧张气氛的作用了。
我觉得在教学上,如果遇到了一些难以一下子理解的新知识,不妨可以进行简单的“类比例子教学”,从简单的生活场景学语文,再迁移到语文能力培养上来。
篇14:五年级下册《桥》教学设想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教学设想
以自主解读课文的方式提高学生语用能力――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教学设想叶燕芬
《桥》是一篇小小说,作者以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简练生动的语言描写,极富感染的环境烘托,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村庄被洪水围困,人们惊慌失措地逃生,党支部书记――老汉,凭着自己的威望,泰然自若地指挥群众渡过唯一狭窄的桥,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人,最后他和他的儿子被洪水吞没的悲壮而感人的故事。
这一类歌颂共产党员高大形象的红色课文,如果围绕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抓住老汉的言行品味人物品质,学生就会围绕故事情节,马上体会出老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但笔者认为,根据本篇课文的特点,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自主解读课文、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语用能力即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就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首先表现在其自主解读课文的能力上。那么,如何以学生自主解读课文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在感人的故事中,如何引导学生既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又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本课教学的突破点所在。笔者认为,教学时应该引领学生抓住这篇课文的体裁,让学生在自主解读课文的过程中领悟小小说的表达方法,同时感悟人物品质。
一、化整为零,找到组织学生自主解读课文的突破口
初读课文后,认认真真地检查学生通读课文的情况,对读错、读漏、读破的地方驻足讨论,让学生自己去认识错在哪里,为什么读错了。接着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思考:(1)课文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2)老书记如此高大的形象,课文是怎么表达出来的?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课文就是塑造了一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老共产党员的高大形象。第二个问题直击文本的表达方式,是本篇课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本文是一篇小小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让学生猜测、讨论本文的三个表达特点,进而归纳并且板书:(l)人物言行;(2)环境描写;(3)结构安排。
接下来安排学生自主学习:根据板书,任意找其中的一个方面自己学习课文,说说课文是如何把老书记的.高大形象写出来的。
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其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钻研文本,帮助学生找到自主解读全篇课文的突破口,即提纲挈领的主问题。这个主问题的设计,是要有一定的含金量的,它既要体现文本的情感主旨,又要直击课文语言的学习;既要指向课文内容的学习,又要直而文章表达方式的解读。
二、聚零为整,以学生自主解读课文的方式提升语用能力
在学生充分自学的情况下,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好,课文表达的三个方面各有特点,大家都各自准备了一个方面,接下来我们对三个方面逐一交流。一个同学说完了,其他同学可以就这个方面作补充。”(以下是以学生现场交流的顺序记录的)
1.从对老汉语言的描写中感受语言的简练
学生交流汇报:我找到了文中描写老汉语言的句子和大家交流讨论,我们一起来发现。学生边汇报边补充,在大屏幕上依次出现如下内容:
“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少废话,快走。”
在学生充分朗读、讨论这些句子,并说出自己见解的基础上,教师适时聚焦第一句,进行比较体会:
(1)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2)老汉沙哑地喊话:“乡亲们,这座桥很窄,也不够牢固,大家千万不要拥挤!党员同志们,我们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统统排在后边!”
读完后讨论:在当时的情况下,照第二种说法会有什么结果?课文为什么要用第一种说法写?你感受到了什么?(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老汉连下两道命令,语气很严肃,语句很简洁。)
在反复读议老汉语言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发现了小小说语言的特征――简练,而且从老汉简练的话语中体会到了老汉的人物特点――干练、镇定,还从话语中感受到了老汉先人后己的优秀品质,可谓一石三鸟。
2.从洪水的描写中感受环境衬托的作用
学生交流汇报:我画出了描写洪水的句子,大家一起来读读,并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边汇报边补充,在大屏幕上依次出现如下内容: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4)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学生读后发现,作者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恶魔似的洪水,而且当时环境非常恶劣,洪水越来越凶猛,现场情况越来越危急。
教师在学生充分感悟环境恶劣的同时,追问:“文章惜字如金,总共618个字,明明写的是老汉,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笔墨写洪水?这不是废话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感受小小说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故事情节、衬托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3.从故事情节的组合方式中感受结构的巧妙
学生交流汇报:我读完课文后发现故事情节很有悬念感……教师适时追问:“文中老汉和儿子的关系为什么不预先告诉我们,而要放到最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在学生讨论、补充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文章的结构特点:课文先写老汉将一个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的最后;又写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而老汉却把小伙子推上了桥,但就在这时,木桥塌了,他们二人被洪水吞没了;最后写洪水退了以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一个是她的丈夫,一个是她的儿子。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知道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的结构安排,很有嚼头,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特别值得品味的是故事的结尾,耐人寻味,这虽让人感到在“意料之外”,但联系前文仔细想想,又觉得在“情理之中”。让学生反复诵读,感悟扣人心弦的情节和意味深长的结尾,从而感受小小说的另一个文体特征――巧妙的构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在实施建议部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在贯彻课标精神的今天,教师按照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甚至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是不行的,应该真实地、真真切切地让学生自主学习。《桥》的教学,化整为零,教师先通过设计的主问题,帮助学生找到自主解读课文的突破口,接着在学生交流反馈自主学习成果的基础上聚零为整,使学生完整地说出或写出自己对课文的独特见解。学生自主解读文本的过程就是全面调动听、说、读、写、思等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长期坚持,就能在无形之中全面提升语用能力。
篇15:五年级下册桥教学课件
五年级下册桥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重点感知老党支部书记的感人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词句,感受**产党员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
2、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刻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生字,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抓住重点词句感知老党支部书记的感人形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揭示课题,谈话导入,激发学趣。
1、板书课题:桥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2、谈话导入,激发学趣。
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同学们也学过不少有关“桥”的文章,这些文章的题目是什么?都写了些什么内容?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3、过渡:我们今天这篇课文写的又是什么内容呢?大家想知道吗?
二、公开内容,简述程序,明确任务。
刚才,同学们快速浏览了这篇课文的内容,本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有两项目标:
1、读好课文;了解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完成课后第二题: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三、初读课文,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1、明确任务,自主解决。
我们先共同完成本节课的第一目标,读好课文;了解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的时候,给课文标上小节号。读好后再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怎样一件事?
读书指导: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只是读书最基本的要求,对于读书,我们的先辈早就给我们总结出了比较好的读书方法,古人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依据我个人的经验和理解,用现在的话来说,大概是这样几句话(出示:眼中有文、脑中有形、心中有情、口中有声),这几点大家能做到吗?
再让学生练读。
对照任务、相互交流。
大家是不是能做到老师刚才提到的要求呢?老师先想检查一下简单的,看看课文的生字词语,你们能不能读准。
⑴检查生字词语的认读情况。
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
⑵指名分小节读课文。
1—3节、4—7节、8—13节、14—16节、17—23节、24—27节
课文的小节比较多,为了读书方便,我们按照屏幕上出示的小节来读。每位同学读完后,对照我们刚才提出的四句话的标准,我们一起用“优、良、中”来给他做个简单的评价好不好?
学生读课文,师生评价。
⑶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怎样一件事?
提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谁+在怎样的情况下+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黎明时分,在一个小山村里,一位老村党支部书记在山洪暴发、村民们慌张逃命的情况下,沉着地指挥村民渡过木桥,自己和儿子被洪水淹没的事情。)
老师进行方法提示:
第二课时
再读课文,走进文本,感知人物。
一、导入
今天我来继续学习16课,请大家齐读课题《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课文内容一定有了详细的了解,今天我们更深入的走入文本,品读人物。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找出文中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做上标注,体会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你感受到了什么?雨大。从哪个词感受到的(读)
除此以外你还感受到了什么?雨急,急的像( ),再读
这样大,这样急的雨,你会联想到什么结果(洪水)(再读)
作者用四个字,够成了两句话,为什么这样写?简短语句渲染紧张气氛(读)
再来看看这句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你从哪个词感受到了什么?
咆哮,是什么意思,是谁叫咆哮(读)
怎么咆哮(像一群受惊的野马)(读)
受惊的野马什么样?势不可当(读)
全班读,这样咆哮的山洪,势不可当地狂奔而来,你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害怕)
再看下一句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说所你的感受
近一米高是多高,跳舞是什么样的舞蹈,谁在跳舞,洪水跳舞是什么样的(读)
这时候你会有什么样的心情?(窒息)(读)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根据个别词谈感受(狞笑)(读)
现在你的心情?(尽在咫尺的死亡)
在大自然灾害面前,人是渺小的;
在尽在咫尺的死亡面前,人无处可逃
(播放视频)
如果你就是村民之一,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害怕,哭 ,不知所措,逃命,躲)
出于生存的本能,此时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命,疯了似的寻找生命的出路,却发现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这是一座什么桥?
(窄窄的桥 ,木桥,通向生的希望的桥)
所以人们都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你会有什么样的"担心?
(会有更大的灾难,掉下桥,踩踏)
有一个人也是这样想的,现在请你沉下心来,认真默读7-22自然段,找出文中关于老汉的描写,写出你的感受。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你从哪个词感受到了什么?
像山,(镇定(什么意思),沉稳,不着急),
(读)为什么他不着急?
还感受到了什么?(靠山,你是从哪知道的)联系上下文,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拥戴(什么意思)的老汉(读)
所以这是一个的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着急)(读)
还有什么样的感受?
深入品读课文,你可以从某个关键词,甚至某个标点有所发现。(读)(担心,党员)
盯着乱哄哄的人们,担心在桥上会发生更大意外的老汉沙哑地喊话:“”
面对灾难,时刻心系村民,果决指挥的老汉沙哑地喊话:“”
在信仰地战场上,时刻将生命保持在冲锋姿态的老支书,沙哑地喊话:“”
这真是一个()的老汉
还有关于老汉的描写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气,愤怒)他在气什么?(读)
文中还有关于老汉和小伙子的描写,找找看,感受到了什么?
(老汉爱儿子,更爱村民)(读)写板书
山洪暴发时,早就站在逃生木桥前,却没有跨过的老汉像一座山;
当水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看着全村村民平安走过的老汉像一座山;
当木桥开始发抖,开始呻吟,最后只剩下他和小伙子的老汉像一座山
但这座山最后却(被洪水吞没了)
他留给我们的只有最后几个深情的瞬间(大屏幕出示文中描写老汉的句子)
因为对相亲有最深的爱,所以他不眠不休;
因为对生命有最深的理解,所以他不离不弃
铁打的老汉,他是夜幕下不倒的柱,不断的桥,他沉静如山的面孔是风雨中最悲壮的风景。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幻灯 音乐)
谈谈你此时的感受
一个让人意外的结尾,一份让人动容的深情。他留给老太太的是两块冰凉的墓碑,是两行酸楚的热泪,是未来无垠的思念。同样是生命,同样有亲人,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换回全村人的生命,别去问值还是不值,他的可贵更在于用生命激活生命,用希望点燃希望。让我们永远铭记那些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的英雄们,让我们永远感恩那一座座烙印着党群深情的桥!
现在请你在老支书的墓碑上刻下他的丰功伟绩,从而告慰逝者,勉励生者!
篇16:五年级语文《桥》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桥》一课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和家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本文故事性强,情节感人。
这篇文章的情感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中,感受到老汉在危险面前沉着冷静、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和宽大的胸襟。文章中所描述的真人真事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了,虽然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到许多优秀人物的英雄事迹,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见过这样的人,他们缺少这样的生活体验。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的发展需要。那么我们如何让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呢?
课前,我先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如从报纸上看到,从别人那里听说的,自己亲眼看到的……,然后说给班上的同学听。这是课前“热身”,使文本渐渐贴近学生的生活。上课的时候,我先给学生讲几个解放军战士抗洪抢险的故事,播放几组真实的镜头,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当中自然而然地释放自己情感,然后再开始学习课文。课堂上学生的情绪最大程度地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话语都发自内心,朗读充满了深情,这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才能够碰撞出情感的火花,此时教师已无需再说“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老汉的人物形象早已成为一种伟大精神的象征深深根植在学生心中,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流畅,
真实的感受,真切的情感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量。
由此可见,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渗透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也不是除教学内容之外的附加任务,它是一种感受,是一种领悟,是情感共鸣弦乐,是心灵净化的乐土。要把它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要将文本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如这一课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就是要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只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此时的感受才能是最真实的,最深切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人文教育无法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其二,在课堂上营造一种与文本内容相一致的氛围。如选择一些和文本类似的故事、录象片段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因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毕竟是有限的,根据学习的需要恰如其分地补充一些课外内容,也就是在保持学生个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个体经验,将更广泛意义上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从而打造一条学习世界和生活世界、课程与生活之间的阳光大道。还是举《桥》的例子,上课伊始,我先向学生介绍一些解放军战士抗洪抢险的英勇事迹,并播放几组真实的镜头让学生观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因为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与老汉的舍己为人、英勇献身的事迹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而补充内容与文本内容在思想境界上高度更为接近,正好弥补了这一差距,这时再引入课文学习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其三,教师必须先被文本感动。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将自己高尚的情感,独特的人生体验融进文本,努力创设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使这一切共同成为学生解读的资源,这样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使文本、学生、教师三者融为一体。赞可夫就曾说过: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世界的加温,传授越多,您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所以,一个能够释放自身情感的教师,也必定能够引领学生的情感,这样的课堂才是最是精彩、最丰富、最宜人。
课堂上肯定还有许多不足,大到教材处理,目标定位,各环节设计,小到各细节,这堂课我过于追求学生自主的交流感悟,作为教师没有很好的处理课堂上既尊重学生的体验,又能面向全体的教学艺术。
篇17:五年级语文桥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力求突出“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
读中感悟,一篇文章只有通过多层次的形式多样的读,才能让学生入情入境,也只有入情入境的读,才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激起情感共鸣,真正有所感悟。特别是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读,如“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学生分别抓住“只有”“窄窄”“木”,读出不同的理解,读出不同的韵味。由如“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学生分别从“他不说话”“他像一座山”等不同方面去理解,进而读出个性。还有课文中的两个“吼”字的不同理解,学生说读出生气,读出批评,读出命令,读出威严,读出不容争辩,等等。第二个“吼”字应该读出老汉对儿子的“爱”,读出他的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即使是同一个字,在不同的环境中也在表达着不同的意思。读是实践,又是训练,既有感悟又有体验,学生在其中既有理解,又有体验,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