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语文教案(集锦15篇)8-16-56
简介:感谢网友“公良皓”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香菱学诗语文教案(共1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 香菱学诗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生字生词,丰富语言词库;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2、能力目标:了解香菱这个人物,感知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要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教学方法、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比较法,以及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我们学习的是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从《智取生辰纲》中,我们领略了英雄与英雄之间智力大比拼时的风采;在《杨修之死》中,我们知道了人有聪明才智很重要,但如何运用聪明才智来保护自己更重要;从《范进中举》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中无数知识分子的辛酸与眼泪。今天,我们又能从《香菱学诗》中尝到什么呢?
二、学习准备内容
1、作者介绍: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祖籍今辽宁省辽阳市。曹雪芹约于乾隆九年(1744年)前后开始写作《石头记》,后来雪芹贫病交迫,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又殇子,禁不起丧子之痛,此年除夕(1763年2月12日)雪芹病逝,终年虚岁48岁。曹雪芹生于荣华,中经巨变,历尽沧桑,于世态体味甚深,而又博学多识,才华横溢,胸中多波澜,笔下无滞碍,于是成此绝世之作。
2、《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是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绝大部分出于他的手笔,后40回则为高鹗所续。80回以后他已写出一部分回目及初稿,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
《红楼梦》有《风月宝鉴》、《石头记》和《金陵十二钗》三个异名。
《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最优秀的古典小说,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的腐败、互相倾轧,“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暴露出他们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恶,歌颂地主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仆的反抗行为,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对封建礼教等地主阶级传统思想进行了批判。《红楼梦》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凤、袭人、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文化常识,如官制、礼仪、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现实主义作品的巅峰之作。
曹雪芹在写这部书时,用了“谐音寓意”的手法,他把贾家四姐妹命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是谐“原应叹息”的音;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让他饮的茶叫“千红一窟”,是“千红一哭”的谐音;又让他饮“万艳同杯”的酒,这是“万艳同悲”的谐音。这样的手法几乎贯穿了全书,我们应该慢慢去品味。
3、导入课文所学内容:
(1)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大家知道这首判词说的是谁吗?(香菱)
(2)简单介绍香菱的身世、经历。(被拐卖,被欺凌,最后病重而死。)
(3)介绍与课文有关的故事情节:香菱被人贩子卖与呆霸王薛蟠为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国府的梨香院。平日里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环境的变化激发了香菱学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是“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得很,于是去找黛玉。课文就是从这里(在小说回目中题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开始的。
4、积累生字生词
仄(zè)声应`(yáng)庾(yǔ)信蘅(héng)芜(wú)苑(yuàn)
三昧(mèi)暧暧(ài)胡诌(zhōu)
颦(pín)怔怔(zhèng)暖香坞(wù)
画缯(zēng)鳏鳏(guān)
起承转合以词害意地灵人杰诲人不倦挖心搜胆
精血诚聚穿凿揣摩
5、熟读课文
三、分析讨论课文内容
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的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
2、提取关键语句:
找出课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3、细读课文:
边看课文,边仔细分析香菱学诗、黛玉教诗的过程(香菱拜师,初作,再作,三作的过程;黛玉指点,评价,鼓励的话语。均从课文中找出关键语句来分析)。
4、思考、讨论:香菱在学诗的过程中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专心致志、废寝忘食)
5、比较阅读:分析香菱所作的三首诗
香菱作的第一首诗:(原诗略)
分析: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习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合成篇。最大的问题是,全诗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诗中所用“月桂”“玉镜”“冰盘”等,词藻陈腐,所以黛玉说“被他缚住了”,即不能从前人的套子中跳出来。
分析:香菱作的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渐渐放开了手脚。但“玉盘”“玉栏”等词语仍有陈旧的气息,而且全诗在咏月色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跑题,所以黛玉说“这一首过于穿凿了”。分析:她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把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这首诗是成功的。除首联外,句句都非似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尤其是颔联,对仗工整,言浅意深,堪称精妙。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这样,诗就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内容的了。如果说离愁,思绪这种深沉的感情,在第一首是肤泛的,在第二首是游离的,到第三首就变成实在的,意趣真切,余韵悠长。
要有自信,树立学习的信心;多读书,读好书,提高学习兴趣;要勤学好问、不耻下问;勤于实践,大胆创作。)
3、课外拓展:互相交流自己所了解的《红楼梦》中其他人物的故事。
篇2:语文教案:香菱学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学会作者以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及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要点与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难点
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香菱学诗》选自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文、王熙凤、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性格的艺术形象。本文主人公香菱是个苦命的女子,她文化底子不深,但她学诗终于取得成功,文中着重描写了她的苦吟,但苦吟不是她取得成功的唯一原因,对此,我们应结合她学诗的全过程,作广泛而深入的探究,以便从中获取有益的启迪。
二、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1、关于香菱、教师介绍:
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受尽折磨。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这使得香菱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后来正妻金桂一来,她的命运更为不堪,很快便被折磨死了。
2、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一至两遍,整体感知课文。
香菱学诗
黛玉教诗
香菱求教
理论讲解
香菱谈诗
欣赏指导
香菱做诗
创作扶持
三、合作探究,精读悟情
香菱是一个怎样的女子?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选代表交流。
交流情况:香菱是一个精敏灵秀、悟性极高、心性拔俗的女子。
香菱极富文学气质,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偷空看几首旧诗。进入大观园后,香菱深藏内心的饥渴一下子激发出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甚至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她对王维诗的品读,足见她的领悟力极高。
1、学生筛选描写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并作简短点评。
学生自由发言:
例:香菱面聆黛玉教诲后,于是按要求借书吟读。“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其苦心、专心如此,不能不令人赞叹。
当香菱拿到写作诗题后,“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或坐卧不定”终得一首,因措辞不雅要求重写,“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文字表现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出神”说明浮想联翩;“抠土”说明反复斟酌;“皱眉”说明用字不妥:“含笑”说明有了奇句,感到满意、欣慰。
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了“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香菱的苦心、专心、用心已到了痴迷的程度。
对这样一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描写了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联系香菱的苦心学诗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这种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借鉴。
2、聚焦侧面描写,体会人物形象的丰满、生动。
学生解读文中有关宝钗、宝玉的相关语言描写,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如:宝钗:“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
宝玉:“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这些都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侧面烘托会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更具体感人。
明确: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再加上她良好的资质、较高的领悟力;其次是有较好的老师指点,特别是善教的黛玉;第三是与大观园这个优雅、美好、洁净的环境分不开的,环境造就人,香菱在这里得到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才得以显露出来。
四、延伸拓展、深刻感悟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香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苦心学诗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面对着我们的实际情况,中考在即,你打算怎样做呢?从中你有没有新的感悟。
学生各抒己见。
生:香菱学诗给我的启示有五点:①要有自信,树立学习的信心。语文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应有打一场长期仗的心理准备,要自信;②做学习的有心人,提高学习兴趣,让自己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有所获;③要重诵读、理解、感悟,多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④不耻下问;⑤勤于实践,不怕失败。香菱三易其稿,终成精品。我们平时写作也要多改精改,方可成就佳作。
……
教师鼓励学生联系自身阅读和写作实践总结一点经验和教训,言之有理即可。
五、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结合板书,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方法。其中,我们仅仅看到的是《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400多个人物被曹雪芹描绘的栩栩如生,你想了解更多的人物吗?请大家课后阅读《红楼梦》。
六、作业
阅读名著《红楼梦》。
板书
天资
执著专一
聪明灵秀
名师
香菱
苦志
悟性极高
心性拨俗
灵地
篇3:九年级语文上册香菱学诗教案
(知识目标)
了解曹雪芹和《红楼梦》等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
分析人物形象,掌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重点)
(情感目标)
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导入一 一场悲金悼玉的《红楼梦》,引得四百余位痴男怨女纷纷登场,又都黯然离去。香菱——列副册首位的女子,是这幕人生大戏中公认出场最早、最孤苦无依、最薄命的一个。在第四十八回,曹雪芹通过写她“学诗”这一情节,给予这个女子一种怎样的诠释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香菱学诗》,细细地品读吧。
导入二 有人说:“平生不读《红楼梦》,满腹诗书亦枉然。”可见《红楼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为什么这部书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我们且以其中的一个片断来分析,这就是《香菱学诗》。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1.《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顶峰之作。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广阔的社会现实。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2.作者简介:
曹雪芹(1715-1763),名霑,号雪芹,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产物,“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绝大部分出于他的手笔,后40回则为高鹗所续。80回以后他已写出一部分初稿,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流传下来。
3.字词积累:(注意字形并给加点字注音)
仄声(zè) 庾信(yǔ) 胡诌(zhōu) 蘅芜苑(hénɡ)(wú)(yuàn)
三昧(mèi) 暧暧(ài) 请柬(jiǎn) 颦(pín)
嘟哝(nonɡ) 姊妹(zǐ) 怔怔(zhènɡ) 暖香坞(wù)
画缯(zēnɡ) 鳏鳏(ɡuān) 阮(ruǎn) 鲍(bào)
4.词语解释:
造化:福气;运气。
腻烦:因次数过多或时间过长而感到厌倦。
揣摩:反复思考推求。
诌:编造言词。
鳏鳏:形容忧愁失眠的样子。
穿凿:非常牵强的解释,把没有某种意思的说成有某种意思。
地灵人杰:山川灵秀,人物杰出。
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起承转合:旧时写文章常用的行文顺序。
5.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小说详细叙述了黛玉为香菱指点学诗迷津,香菱谈读诗体会及苦心写诗的经过。
(2)概述香菱学诗的三个过程。
拜师:拜黛玉为师,黛玉指导她读诗。
论诗:香菱读诗后,与众人谈读诗体会。
写诗: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苦心作诗。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一)理解内容,分析人物
1.本文题为“香菱学诗”,香菱是怎样学诗的?通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把“香菱________学诗”补充完整,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谈谈你的发现和见解。
示例:(1)香菱痴心学诗。
如:“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香菱先是向宝钗求师,被委婉拒绝后,又热切地向黛玉求师。
篇4:九年级语文上册香菱学诗教案
教学目标 :
1、学会生字生词,丰富语言积累。
2、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3、讨论分析香菱的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4、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2、探究香菱学诗的过程,从香菱身上找到学习语文的启示。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 想。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身乡宦家庭,三岁时被拐卖,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强买去做妾,受尽凌辱和折磨。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薛蟠外出经商,她终能跟随宝钗住进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更使她萌发了学诗的强烈愿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红楼梦》中的精彩节选——《香菱学诗》。
二、资料助读,了解作品:
多媒体显示资料内容如下:
1.关于《红楼梦》: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我国一部秀的古典小说,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歌颂地主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仆的反抗行为,对封建礼教等地主阶级传统思想进行了批判。据说《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其开头有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塑造了一群被侮辱被欺压的女性形象,香菱就是其中的一个,她曲折而不幸的遭遇引起人们深深的同情。“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很有情趣并蕴含深意的一个片段。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讴歌了这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儿。
2.作者简介: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祖籍今辽宁省辽阳市。曹雪芹约于乾隆九年(1744年)前后开始写作《石头记》,后来雪芹贫病交迫,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年)又殇子,禁不起丧子之痛,此年除夕(1763年2月12日)雪芹病逝,终年虚岁48岁。
曹雪芹生于荣华,中经巨变,历尽沧桑,于世态所味甚深,而又博学通识,才华富赡,胸多波澜,笔无滞碍,才得成此绝世之作。
三、预习检测:
1、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
仄(za)声 应瑒(yáng) 庾(yú)信 蘅(h?ng)芜苑 三昧(mai)
暧暧(ài) 请柬(ji?n) 胡诌(zhōu) 颦(pín) 嘟哝(nóng) 姊(z?)妹 怔怔(zhèng) 暖香坞(wù) 画缯(zēng) 鳏鳏(guān)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造化:福气;运气。
腻烦:因次数过多或时间过长而感到厌倦。
揣摩:反复思考推求。
诌:编造言词。
鳏鳏:形容忧愁失眠的样子。
穿凿:非常牵强的解释,把没有这种意思的说成有这种意思。
地灵人杰:山川灵秀,人物杰出。
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起承转合:旧时写文章常用的行文的顺序。
四、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写了什么事?自由朗读课文,概述香菱学诗的三个过程:
香菱 香菱学诗的过程
(一、)拜师:拜黛玉为师,黛玉指导她读诗。
(二、)论诗:香菱读诗后,与众人谈读诗体会。
(三、)写诗: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苦心作诗。
2、黛玉是如何教诗的?
(1)讲授要领—“不以词害意”。
(2)开列书目—先读王维五言律诗, 再读杜甫七言律诗,再次李白七言绝句。
(3)指导写作——命题限韵、评论习作、指点门径。
3、文中哪些语句表现出香菱学诗的专心?
(1)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 。
(2)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 。
(3)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 。
(4)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
4、香菱学诗的过程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专心致志、废寝忘食。
5、文中林黛玉论写诗是如何论的?你有哪些感触?
(1) “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2) “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林黛玉看似轻巧的几句话,却句句点出写诗的要旨,“重在立意,轻在形式”,如今作文何尝不是如此呢?
五、作业:熟读课文。
篇5: 九年级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
教学目标
1.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2.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3.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剧气韵;
4.走进《红楼梦》,推介小说经典片段,借助网络,浏览红楼梦相关网站。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学传薪,把握写作津梁; 2.把握神态、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
1.反复品读课文,至少精读三到四遍,以写作角度为突破口,把握全篇;
2.借助网络,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定向
1、了解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
2、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大多数初读者都会被它的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深奥难懂所吓倒,常常是肃然起敬,望而生畏。没有进人红楼,就永远不知它的真正伟大。
2.走进主人公――香菱。
二、探究以下问题:
①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
明确: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②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文中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加以分析。
明确: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人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
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人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人,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
精神食粮的`大量摄人,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一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
③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作者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沤歌了香菱这个为精华灵秀所钟爱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人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作践。那薛蟠只会胡扯“女儿愁,洞房里撺出了大马猴”之类,是极端粗陋鄙俗之人。香菱的境遇是值得同情和惋惜的。封建社会男女是如此的不平等!
④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试作分析。
明确:《红楼梦》在描写人物时,女性无疑是最重要的,所以才有人评价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曹雪芹以其精细的雕塑力,创造出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他不仅对袅娜风流的林黛玉,对有着炭火一般热情而被生生扑灭了的晴雯,而且对那个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都充满了强烈的同情和赞美。
和封建社会蔑视女子、虐待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并且歌颂了女子的多才多艺,赞扬了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他曾这样写到:“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
推崇女子,鄙弃男子,这就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想认识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伦理纲常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
第二课时
课时定向
1、理解文章内容
2、知识能力迁移
教学过程
一、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一至两遍,整体感知课文。
香菱学诗黛玉教诗
香菱求教理论讲解
香菱谈诗欣赏指导
香菱做诗创作扶持
二、要求学生耐心再读课文一至两遍,归纳作品的主要内容。
1.在文中画出黛玉精要概括律诗要点的句子――讲究基本格律、词句新奇为上、立意要紧,意趣要真、新、深。
2.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完成填空:是形式,是表象,只有才是精髓。(律诗、词句、立意)
3.归纳概括黛玉指导香菱从事学诗实践活动的要点。多读,“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读名家,精读诗禅、诗仙、诗圣的作品,打好“底子”;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像。从以上归纳中,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独特体验。
三、从文章中,我们不仅可以得到诗歌欣赏和创作的相关知识,还可以拓展到语文学习的其他领域,阅读下面两个片段,说说你得到哪些启示。
四、由语文学习领域拓展到一切领域,你还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和收获?以“香菱学诗的启示”为副标题,写一篇随笔。如“超级老师林黛玉”“做有心人”“转益多师,不耻下问”“持之以恒,积微知著”等可作为参考题目。
篇6:香菱学诗教案
香菱学诗教案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的过程,从香菱身上找到学习语文的启示。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大家知道这首判词说的是谁吗?
二、简介香菱身世。
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自幼被拐,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为妾;后来正妻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
三、分析的情节。
1.概括的过程。
可分三个步骤: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的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
2.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如“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3.分析的过程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提示:专心致志,废寝忘食。
4.比较分析香菱写的三首诗。第三首是: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简析:她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把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如果说离愁,思绪这种深沉的`感情,在第一首是肤泛的,在第二首是游离的,到第三首就变成实在的,意趣真切,余韵悠长。
四、对我们学习语文,特别是写作上的启示。
做有心人,提高兴趣。转益多师,不耻下问。勤于实践,不怕失败。
五、总结:的过程,可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古今成就大事业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来概括: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第三境“蓦然回首,那人在灯火阑珊处。”
六、欣赏《叹香菱》。课后可试着分析一下林黛玉在本文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篇7: 香菱学诗教案
香菱学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生字生词,丰富语言积累。
2.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不断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潜力目标
1.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2.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潜力。
德育目标
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要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教学重点
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
1.揣摩香菱这一形象,理解作者文中倾注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探讨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帮忙。
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小说五步阅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了解作者、作品及人物形象;泛读课文,积累词语,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探究香菱学诗成功原因;赏读课文,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高超技法;思读课文,质疑问难,互动探究;延伸拓展,深层反思。
一、导语设计
《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首判词说的就是这天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香菱。(板书文题)多媒体播放《红楼梦》香菱学诗片断。
二、资料助读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资料如下:
1.关于作者
曹雪芹(约1724~1764),名露,字芹溪,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曹家从清代初年起到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康熙二年(1663)清王朝设江宁织造,这是一个财赋要职,其第一任就是雪芹的曾祖曹玺,此后父子兄弟相次继任,一共约60年。康熙帝十分信任曹氏父子,他在位期间五次南巡都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到雍正初年,雪芹大约四岁的时候,其父曹撷因与宫廷斗争有牵连,被免去江宁织造;过了一年,又被抄家。待到乾隆继位。曹满面春女得赦宥,起用为内务府员外郎,家道稍稍复兴。到雪芹二十岁刚出头的时候,曹家再次遭三重大打击,从此这个“百年望族”就一败涂地了。
势败家亡之后,雪芹流落在北京西郊。住着破房子。他善画,只能靠卖画来维持终年吃粥的上活。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冬之间。雪芹唯一的儿子病死,他因伤感太甚,于这年除夕那天病逝。《红楼梦》就是这期间写的——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
2.《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感情杯具为主要线索,描述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在充分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风、袭人、香毛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仪礼、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3.关于香菱
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受尽乏辱、折磨。后随薛家进京,一向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这使得香菱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之后正妻金桂一来,她的命运更为不堪,很快便被折磨死了。
三、泛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并积累文中重要的词语及文学常识。
多媒体显示:
需积累的词语:
起承转合以词害意地灵人杰诲人不倦挖心搜胆精血诚聚穿凿揣摩
需积累的文学常识:
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王维、杜甫、李白、陆游
2.学生利用圈点勾画法,标示出香菱学诗的几个阶段,并画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四、精读课文,突破重点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研讨课文。
多媒体显示:
1.请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
2.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3.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谈到了哪些问题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何特点
4.香菱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从哪里能够看出来
5.你对香菱的三首咏月诗怎样评价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选代表交流。
明确:
1.香菱学诗的过程能够有多种表达,有四分法:读诗、悟诗、谈诗、作诗;有三分法:拜黛玉为师、品味王诗、边读杜诗边写诗;有二分法:黛玉指导读诗、香菱练习写诗。
2.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再加上她良好的资质、较高的领悟力;其次是有较好的老师指点,个性是善教的黛玉;第三是与大观园这个优雅、完美、洁净的环境分不开的,环境造就人,香菱在那里得到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才得以显露出来。
3.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主要谈到四个方面的问题:重立意,不以词害意;重资料。格调、规矩是末事;重领悟,崇尚名家方成高品位;重研究讨论,方能长进。
黛玉的教学方式很独特,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诗‘什么难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她在教学中用心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重视积累和感悟,先读王维的诗,体会情景统一,进入诗情画境;再读杜甫的七律,体会“真景物,真感情”;读李白的七绝,培养诗的个性和想象力。她强调自学,强调实践、探究,重视潜力的培养,力主创新,“只管放开胆子去做”。
4.香菱是一个精敏灵秀、悟性极高、心性拔俗的女子。
香菱极富文学气质,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偷空看几首旧诗。进入大观园后,香菱深藏内心的饥渴一下子激发出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甚至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她对王维诗的品读,足见她的领悟力极高。
5.这是一道开放题,答案不拘一格,可从思想资料或写作特点等方面进行评论,要求不宜过高,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即可。
第一首只说月儿美丽又明亮,可供观赏。诗意浅显,了无韵味;用词陈腐,堆砌前人咏月辞藻;无真情实感,无新意。
第二首只说月色很美。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较前一首有进步,但有些淡而寡味,不耐咀嚼。
第三首“新奇而有意趣”,句句写月,句句写离别。她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把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如果说对离愁这种深沉的感情的抒写,那第一首是肤浅的,第二首是游离的,第三首是实的,意境真切,余韵悠长。
五、赏读课文,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教师提示:曹雪芹是横绝千古的天才,他善于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塑造人物。《红楼梦》中400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个个音容笑貌有别,性格鲜明独特,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美感。人物出场入场、一颦一笑、来龙去脉、口角眉梢品头话尾、舌尖牙缝、歌哭笑骂、正经胡调等没有-处不是活灵活现的。
1.学生筛选描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并作简短点评。
香菱面聆黛玉教诲后,于是按要求借书吟读。“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其苦心、专心如此,不能不令人赞叹。
当香菱拿到写作诗题后,“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或坐卧不定”终得一首,因措辞不雅要求重写,“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文字表现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出神”说明浮想联翩;“抠土”说明反复斟酌;“皱眉”说明用字不妥:“含笑”说明有了奇句,感到满意、欣慰。
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了“但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香菱的苦心、专心、用心已到了痴迷的程度。
对这样一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描述了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联系香菱的苦心学诗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这种透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述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借鉴。
2.聚焦侧面描述,体会人物形象的丰满、生动。
学生解读文中有关宝钗、宝玉的相关语言描述,体会侧面描述的作用。
如:宝钗:“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
宝玉:“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这些都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侧面烘托会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更具体感人。
六、思读课文,质疑问难,互动探究
学生自由质疑,全班讨论解决。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宝玉说:“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香菱)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这句话里包含着哪些意思
2.香菱诗的第三稿系梦中所为一事是否有失真实
3.塑造香菱这一艺术形象,作者倾注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课文中的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如何理解这与她多愁善感、孤傲尖刻的主体性格的差异
5.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学生自由讨论,用心发言,教师适时给予点拨。
教师提示:1.要联系香菱的资质和此前香菱的遭遇来说明,弄清宝玉对香菱的态度。
2.要联系香菱写诗的全过程来看,要认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辩证关系。看似梦中所得,实为多次锤炼、苦心追求的结果。
3.作者热情讴歌了这个钟灵毓秀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女子,竟和极端粗陋鄙俗的薛蟠生活在一齐.而且受他的凌辱,香菱的境遇着实让人同情。封建社会扼杀人才的本质由此可见一斑,也体现了作者的美学观。
4.《红楼梦》中的黛玉羸弱多病、多愁善感、孤傲尖刻。在本文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位学识渊博、热情大方的林姑娘,她热情、自信,显现出了光风霁月般的情怀。富有才情的林姑娘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就是读诗、作诗,文学这片广袤的土地可供这位寄人篱下、冰清玉洁的孤弱女子自由翱翔。她与香菱同命相怜,对香菱表现出极大的同情、热情是自然的。
5.曹雪芹以精细的笔墨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如袅娜风流的林黛玉、生性热情刚烈的晴雯、不惜用生命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等。和封建社会蔑视女子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的新思想.热情赞颂了女子的才艺德行,提倡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冗分体现了曹雪斤反对封建伦埋纲常的超人能勇气和远曲子卓总值。
七、延伸阅读、探究思考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透过林黛玉指导香菱学诗这情节,《红楼梦》体现了曹雪芹怎样的诗歌创作思想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启示
学生各抒己见。
生1:要多读;黛玉让香菱读王维五律一百首、杜甫七律一二百首、李白七绝一二百首,由此可见诵读是学诗的根基,是提高鉴赏力的根本途径。
生2:学一流的诗。“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王维五律第一,杜甫七律第一,李白七绝第一,学一流的诗,学不到一流可成二流,因此我们平时阅读也要精选文质兼美的作品,这对于陶冶情操、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是有益的。
生3:大胆创作,敢于想象。大胆想象能够使平常的生活景象焕发出奇特的美感,令人耳目一新。
生4:香菱学诗给我的启示有五点:①要有自信,树立学习的信心。语文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应有打一场长期仗的心理准备,要自信;②做学习的有心人,提高学习兴趣,让自己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有所获;③要重诵读、理解、感悟,多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④转益多师,不耻下问;⑤勤于实践,不怕失败。香菱三易其稿,终成精品。我们平时写作也要多改精改,方可成就佳作。
教师鼓励学生联系自身阅读和写作实践总结一点经验和教训,言之有理即可。
八、课堂小结
香菱学诗,意趣无穷,印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带给的不仅仅仅是学诗的借鉴,更是做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捷径。本文带给我们的东西是值得反复玩味、终生思考的。
九、布置作业
1.整理课上发言,写一篇题目为“香菱学诗的启示”的`文章。
2.填空。
⑴《_____》不仅仅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作品,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
⑵《_____》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述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它深刻挖掘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成功塑造了起义英雄的形象。
⑶《_____》是我国杰出的浪漫主义的神话小说,在它幻想的情节中,交织着深刻的现实资料。
⑷《_____》是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高峰的标志,它写出了四大家族的由盛而衰,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课后小结:
《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小说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并苦心写诗的经过。教学本文,力求从资料、写法两方面突破。
资料上,着重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既要思考到香菱的“苦志”,也要思考到黛玉的深厚学识和教育艺术,同时也要联系大观园优越宽松的环境。联类引申,联系实际,思考香菱学诗会对中学生学习语文有何帮忙。体味作者对香菱这一形象倾注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潜力。
写法上,透过涵泳品味描述香菱的有关语句,引导学生体会细节描述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透过揣摩宝钗、宝玉的话,理解侧面烘托的表达效果。
教学本文,宜采用小说五步阅读法:泛读,整体感知;精读,理解文章资料;赏读,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思读课文,质疑问难,互动探究;延读,拓展延伸,开阔视野,提高比较阅读的潜力。
篇8: 香菱学诗教案
(自读导言)
1.透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2.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3.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这既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也是理解文章的一个难点。
(解说:这个单元集中学习鸿篇巨制《红楼梦》中的片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客观评析小说的思想成就、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尤其是注意学习它简洁明快、准确生动、质朴自然、耐人寻味的叙述语言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不断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
(自读程序)
1.导入新课。
(1)由《葫芦僧决定葫芦案》过渡到《香菱学诗》。
(2)简介《红楼梦》有关材料。
(解说:回忆旧知,带入新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关注。)
2.整体阅读。
(1)学生自读全文,识记生字生词和相关的文学常识。
词语——起承转合、不以词害意、地灵人杰、穿凿、诲人不倦、揣摩
文中涉及到的诗人诗作——“竹林七贤”、王维、杜甫、李白、陆游等有关的文学常识,以上资料都能够借助课本注释或工具书完成。
(2)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重要的人物还有几个?注意在文中画出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
(解说:阅读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追寻作者思维轨迹、对文本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设计以上程序,遵循了阅读认知的一般规律: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为更深入地鉴赏文章作好必要的准备。这样做,既能够积累词汇,巩固基础,又能够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特色,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3.精读引导。
(1)学生讨论: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
明确: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杯具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最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个性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2)结合作品资料,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能够看出来?明确: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
原先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入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期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精神食粮的超多摄入,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她说:“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举了《塞上》一首为例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见了这景的。”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香菱所体会到的,正是这天已众所周知的艺术辩证规律。
(3)结合作品资料,讨论:课文中的林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如何理解?
明确: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但在本文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位诗人气质的林姑娘,哪里还有什么小性儿,她热情指导香菱,不厌其烦,不顾劳累,显现出了光风霁月般的襟怀。从她给香菱所开的书目来看,她的学识积累又是何等的深厚呵!
富于才情的林黛玉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主要资料就是读诗、作诗。文学这片广袤的土地可供她这位寄人篱下、冰清玉洁的孤女自由地翱翔。联想个人的身世,林黛玉对香菱这无父无母的孤儿富有同情,也很有好感。所以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职责。她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她简单明确地提出了作诗的要领,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顾虑,很快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
(4)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方法。
明确:曹雪芹是横绝千古的天才,他善于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塑造人物。《红楼梦》中四百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个个音容笑貌有别、性格鲜明独特。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无论是主子,还是奴仆,都给予了分寸恰当的描述,浓淡相宜,恰到好处,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美的享受。《红楼梦》里人物的出场入场,一颦一笑,来龙去脉,口角眉梢,心头话尾,舌尖牙缝,歌哭笑骂,正经,胡调……没有一处不是活灵活现的。
例如,描述香菱刻苦构思诗歌就十分传神。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入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但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联系香菱的这份苦心学诗、精血诚聚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
这种透过人物语言和动作神态表现心理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而《红楼梦》则把它发展到极致。它与作家透过自己的叙述,从旁静止地分析人物心理相比,更显得跳脱生姿而又富于内涵,同时也更贴合生活实际。
(解说: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的主要手段。小说的思想倾向是透过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来体现的。与诗歌、散文相比较,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务必写人,而且要写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因此要把握小说的思想资料,就务必首先认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则主要是透过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阅读时要引导学生捕捉有效信息,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老舍先生曾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晦涩难懂,枯燥无味,乃至词不达意的语言,是无论如何不能描述出优美动人的故事情节和丰富多姿的人物形象来的。《红楼梦》在语言方面的成就是空前的。正如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先生所说:“在古典小说之林中,《红楼梦》的语言最好。从每个人物的说话声中,能够分辨出是哪个人物出场了。《红楼梦》是语言艺术的典范。”)
(自读点拨)
1.透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讴歌了香菱这个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人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齐!而且受他的凌辱作践。那薛蟠只会胡扯“女儿愁,洞房里撺出了大马猴”之类,是极端粗陋鄙俗之人。香菱的境遇又那么值得同情惋惜!封建社会如此扼杀人才!不公平到这等地步!这正是需要读者明白的道理,也正是作者美学观点之体现。
2.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试作分析。
明确:《红楼梦》在描述人物时,女性无疑是最重要的,所以才有人评价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曹雪芹以其精细的雕塑力,创造出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他不仅仅对袅娜风流的林黛玉,对有着炭火一般热情而被生生扑灭了的晴雯,而且对那个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都充满了强烈的同情和赞美。和封建社会蔑视女子、虐待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并且歌颂了女子的多才多艺,赞扬了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他曾这样写到:“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但是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推崇女子,鄙弃男子,这就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不正当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想认识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伦理纲常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
(解说: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透过鲜明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本质好处。因此,善于鉴赏的读者就不会只限于再现作品的形象,也不会仅满足于从作品的形象世界得到必须的感受,他还会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塑造这样的人物?如何认识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倾向?这样的设计能够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热情,能够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的层次。)
(自读思考)
透过林黛玉指导香菱学诗,体现了曹雪芹怎样的诗歌创作思想?这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作用?
提示:林黛玉收香菱作学生,提出做诗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要多读。黛玉让香菱诵读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杜甫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李白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这种方法对于我们学写诗也是十分正确而必要的。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诗歌的语言感知潜力就会越来越强,诗歌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牢固,房子也就能够盖得越高大。诵读就是学好诗歌的根基,这是提高鉴赏潜力的根本途径。
其次,黛玉认为,要学诗就要学一流的。王维的五言律诗是最好的,除了杜甫,没有人能赶得上他;七言律诗,杜甫的诗要是打一百分的话,恐怕要再找出一个八十分的都不可能,之后一个李商隐也还能够;七言绝句,那是不会有人写得过李白的了。这三个人,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人称“诗佛”,唐朝的诗歌,成就最高的就是他们三位了,以前一向是这样评价的。之后白居易代替了王维的位置,因为他的诗里面有一些反映劳动阶级的生活、思想等等,还有他的长篇,如《长恨歌》《琵琶行》都不错,但是以前一向是以李白、杜甫、王维三个人为首的。林黛玉这个看法也是很对的。要学就学一流的,学不到一流还能够成为二流,要是一开始就学二流的,那只能学成三四流了。我们在阅读时,也要挑选文质兼美的作品,这对于陶冶情操,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是十分有益的。
第三,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像。香菱学诗,第一首,通篇就是说了“月亮很亮”这么一个意思。所以黛玉就说,初学者看的诗少,措辞不雅,要放开胆子去做,要有想像力才行。这也是很对的。恩格斯在评论德国诗人普拉顿的时候曾强调说:“写诗务必有大胆的想像。”能够说,没有想像就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诗。形象思维的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丰富的艺术想像,大胆的想像能够使极平常的生活景象焕发出奇特的美感、美质,令人耳目一新。
《红楼梦》中的这些文艺创作理论对我们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解说:《红楼梦》这部作品能够说博大精深,值得鉴赏的资料很多。设计这一开放性问题,就是要全面提升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潜力,以获得更多的文学感悟。
篇9: 香菱学诗教案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不断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2、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3、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潜力。
(教学重点)
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
1、揣摩香菱这一形象,理解作者文中倾注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探讨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帮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红楼梦》是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名著之一。在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首先看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写着: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首判词说的就是这天这篇小说的主人公DD香菱。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影视剧作品中的香菱。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香菱学诗”。
二、资料助读
教师一边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件,一边依照课件中的资料进行介绍。
1、作者简介。
2、《红楼梦》简介。
3、关于香菱。
三、泛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听读,从整体上感知全文。
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标示出香菱学诗的几个阶段,并画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四、精读课文,突破重点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各组选出代表发言。
1、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什么特点?
3、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侧面描述?
教师明确:
1、香菱初学写诗就写出了那样的好诗,决非偶然。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她“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意思是她把全副精力都用在写诗上,执着地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是她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但除此而外,也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其一,香菱有良好的资质,入园前尽管家务繁忙,却能忙中“偷空儿”读几首诗,这证明她决非一个“俗人”;入园后听黛玉讲诗,她的反应极快,例如黛玉谈到“有了奇句,加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她产即悟出“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这又证明她的感悟潜力非同寻常。其二,有好的引路人,无论黛玉还是宝钗,对香菱的指导都用点拨的方式,三言两语点出要害,使香菱知所取舍,逐步领悟诗中三昧。其三,大观园是个完美的地方,跟园外黑暗、污浊的环境构成强烈的比较,香菱来到那里,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个性是宝玉、探春等人对她的关爱和赞扬,更使她感到人间的温暖。她得到了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最后显露了出来。正如宝玉所说,“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惰性的”。
2、黛玉讲诗的针对性很强,一开讲就针对初学诗的人易受格律拘束的通病,指出有奇句则能够不管格律,又由此谈及“立意”的重要性,这不仅仅为香菱破疑解惑,而且明确了读诗的要领。之后又针对香菱喜爱浅近诗句的倾向,给她开列了书目,按照当时人们“诗必盛唐”的主张,将王维、杜甫、李白三们大诗人放在突出的地位,目的是提高香菱对诗的品味。待到香菱读完王维的五言律诗后,黛玉又跟她“讲究讨论”,一步步地深入诗的意境,真可谓循循善诱。
黛玉指导香菱写诗也颇有特色,例如命题后,又指定了韵部,这看起来严了一点,但属“十四寒”的字相当多,不限字,这就有了很大的自由度。又如对香菱的前两稿,她的批评很严厉,却又鼓励香菱:“另作”,而如何“另作”,她一句也不说。这种指导方式可谓严而不苛,引而不发,对“苦志学诗”的香菱来说是很适合的。
能够说,黛玉的正确指导也是香菱进步很快的一个重要原因。
3、香菱苦志学诗,定钗因和她同住蘅芜苑,所见最多,感受也最深切,她说的“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仙了”等语,都有从侧面烘托的作用。此外,宝玉说的“我们成日吧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也能够看做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
五、赏读课文,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教师提示:曹雪芹是横绝千古的天才,他善于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塑造人物。《红楼梦》中400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个个音容笑貌有别,性格鲜明独特,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美感。人物出场入场、一颦一笑、歌哭笑骂、正经胡调等没有一处不是活灵活现的。
1、学生筛选描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并作简短点评。
香菱面聆黛玉教诲后,于是按要求借书吟读。“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其苦心、专心如此,不能不令人赞叹。
当香菱拿到写作诗题后,“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或坐卧不定”终得一首,因措辞不雅要求重写,“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文字表现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出神”说明浮想联翩;“抠土”说明反复斟酌;“皱眉”说明用字不妥:“含笑”说明有了奇句,感到满意、欣慰。
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了“但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香菱的苦心、专心、用心已到了痴迷的程度。
对这样一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描述了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联系香菱的苦心学诗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这种透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述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借鉴。
2、聚焦侧面描述,体会人物形象的丰满、生动。
学生解读文中有关宝钗、宝玉的相关语言描述,体会侧面描述的作用。
如:宝钗:“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
宝玉:“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这些都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侧面烘托会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更具体感人。
六、课堂小结
香菱学诗,意趣无穷,印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带给的不仅仅仅是学诗的借鉴,更是做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道理。本文带给我们的东西是值得反复玩味、终生思考的。
七、布置作业
小说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变读诗体会及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觉得其中哪些资料对你的阅读或者写作有启发?
篇10: 香菱学诗教案
《香菱学诗》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2.体会作者对香菱等女性的感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3.品味作品高超的写作技巧与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欣赏潜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学会客观评析小说的思想成就《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尤其是注意学习它简洁明快《准确生动《质朴自然《耐人寻味的叙述语言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不断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收集《红楼梦》涉及到香菱的主要资料。
2.课前利用阅读课的时间,放映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有关《香菱学诗》的片断,要让学生对作品有所了解。
二《情境导入,整理信息
师:课前同学们观看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片断,也收集了与课文有关的情节,下面请同学们交流有关《红楼梦》的资料。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整合。
师(追问导入):《红楼梦》一书刻画了许多钟灵毓秀的奇女子,这天我们就学习节选于其中的一段文字——《香菱学诗》。
三《初读课文,感知情节
师:课文写香菱学诗,共写几件事?请大家速读课文,以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学生自读课文,概括明确:
1.黛玉指点学诗门径。
2.香菱谈论读诗体会。
3.香菱苦心学诗。
四《揣摩细节,感知形象
师:小说刻画了香菱这个形象,是怎样刻画的呢?香菱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要求学生找出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1.刻画人物的方法有。
(1)传神的语言描述。
如:香菱怔怔答道:“‘闲’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
(2)典型的细节描述。
如: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
又如: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但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3)成功的侧面描述。
如宝钗说:“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这诚心都通仙了”等语,就是侧面的烘托的作用。
2.人物形象的把握。
(1)香菱。
①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杯具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最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个性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②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
原先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入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期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宝钗见她这般苦心,只得随她去了”。
精神食粮的超多摄入,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她说:“诗的好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举了《塞上》一首为例说:“大漠孤烟……倒像见了这景的。”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香菱所体会到的,正是这天已众所周知的艺术辩证规律。
(2)林黛玉。
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但在本文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位诗人气质的林姑娘,哪里还有什么小性儿,她热情指导香菱,不厌其烦,不顾劳累,显现出了光风霁月般的襟怀。从她给香菱所开的书目来看,她的学识积累又是何等的深厚呵!富于才情的林黛玉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主要资料就是读诗《作诗。文学这片广袤的土地可供她这位寄人篱下《冰清玉洁的孤女自由地翱翔。联想个人的身世,林黛玉对香菱这无父无母的孤儿富有同情,也很有好感。所以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职责。她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她简单明确地提出了作诗的要领,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顾虑,很快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
五《再读课文,拓展延伸
结合课文资料,讨论下列问题:
1.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黛玉的教学有何特点?
组织再读课文,深入探究,充分讨论并明确:
1.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有三:一是有良好资质,入园前虽然家务繁忙,但她总是忙里偷闲读几首诗,在与黛玉谈诗时,就充分体现了她的良好感悟潜力。二是有良好的引路人,无论是黛玉,还是宝钗,都采用点拨式,而且两人都具有良好的诗歌素养,个性是黛玉,循循善诱。三是大观园中使她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大家处于一种宽松的氛围中,利于她的学习。
2.黛玉指导香菱学诗,其特点是:一针对性强,直接明确读诗的要领;二循序渐进地指导香菱读诗;三是透过讨论促使其素养提高;四是严格要求,指导训练。
六《联系生活,畅谈体会。
师:学习了本文,我们在为香菱的精诚所感动的同时,也获得了许多有益的人生启示,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带给的角度:
1.香菱的学习品质与精神。
2.香菱学诗《黛玉论诗与语文学习。
七《板书设计
香菱学诗(曹雪芹)
诚拜黛玉为师,品味王维诗精华灵秀
边读杜甫诗歌,边尝试作诗性格悟性极强
经历两次失败,最后写成功刻苦用心
讴歌同情惋惜多读悟学高手敢创作善想象
篇11:《香菱学诗》教案
阳新县国和初级中学????蔡召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红楼梦》,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2、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注释,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用师生互动的方式释疑,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讨论探究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动作、神态、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要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教学重点:
1、探讨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从中得到思想、态度、阅读、写作等方面的启发。
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文中对香菱倾注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了解《红楼》。
三、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①画出文中表现香菱刻苦专心学诗的语句。
②香菱学诗可分为几个阶段?
四、检查自读,回答问题。(读诗-论诗-写诗)
五、教师设疑,学生解答。
1、香菱在拜黛玉为师之前,从没接触过诗,稍一指点,又会读,又会写,这显得不真实。能否解释一下。
2、黛玉评价香菱“聪敏伶俐”,而宝钗说“香菱本来呆头呆脑,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这明显的矛盾如何理解。
六、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七、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一组探讨主观原因,一组探讨客观原因)
八、交流成果,赏析手法。
九、拓宽延伸,课堂训练。
下面两首诗都与“月”有关,请你说说哪首优,哪首劣,并简要讲讲你的理由。
甲: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乙: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均选自《千家诗新注》
十、结合实际,布置练习。
1、学习《香菱学诗》后,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2、以上我们都是从“学”的角度谈受到的启发,想必你一定对文中的林黛玉很喜爱,下面请你从“教”的角度给你们的老师(包括我)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蔡召胜
[《香菱学诗》教案]
篇12:香菱学诗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学会作者以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及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要点与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难点)
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香菱学诗》选自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文、王熙凤、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性格的艺术形象。本文主人公香菱是个苦命的女子,她文化底子不深,但她学诗终于取得成功,文中着重描写了她的苦吟,但苦吟不是她取得成功的唯一原因,对此,我们应结合她学诗的全过程,作广泛而深入的探究,以便从中获取有益的启迪。
二、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1、关于香菱、教师介绍:
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受尽折磨。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这使得香菱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后来正妻金桂一来,她的命运更为不堪,很快便被折磨死了。
2、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一至两遍,整体感知课文。
篇13:《香菱学诗》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初步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2、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进一步明确鉴赏人物的方法。
3、学习香菱苦志学诗的勤奋与坚韧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明确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分析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教法学法设计: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浅近,人物形象鲜明,因此本文以自学为主,让学生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合作交流来分析人物鲜明的个性,欣赏作品塑造人物的高超的方法。进一步明确鉴赏人物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自学指要:
1、收集有关曹雪芹资料。了解《红楼梦》梗概。
2、阅读《红楼梦》中有关香菱的章回,全面了解香菱的身世遭遇。
3、观看录像《香菱学诗》
3、认真阅读《香菱学诗》,理清情节,把握主题。
4、分析人物形象,写阅读笔记。
教学步骤:
一、考一考,导入课文
1、被誉为我国“古代小说顶峰之作”的一部小说。
2、请说出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并说出一个与之相关的情节。
人物:
情节:
3、(出示香菱图片)还记得她是谁吗?昨天我们看的是录像,是视觉的艺术,今天我们来欣赏文字的艺术。
二、理一理,故事情节
问:概述香菱学诗的过程。
拜师――读诗――论诗――写诗学生说出其他答案,只要合理即予肯定。
三、赏一赏,人物形象
理清了小说的情节,我们说人物。人物是小说的重点,是作者传达心声的必需,关注人物,我们就会与作者贴得更近。今天这节课,就是一节文学欣赏课,要赏的便是这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1、请拿出你的阅读笔记,说说你眼中的香菱。
学生交流:香菱聪明、悟性好,好学,刻苦钻研,锲而不舍,执着、可爱等等(此处把学生说的板书于黑板上,说得合理即鼓励)。
2、在学生分析人物的同时,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明晰: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这些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何作用?
3、议一议,问题探究(小组讨论)
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香菱的刻苦、黛玉的指导、大观园的环境)
从香菱的学诗经历中,你有何所获?你觉得该怎样对待语文学习呢?
4、这样一个精华灵秀,可爱可敬的女子,在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却看到暗示她的一生的判词是“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香菱其实是《红楼梦》中出场最早的一个悲剧人物。判词中说其“平生遭际实堪伤”。你能说说香菱的“平生遭际”吗?
5、请你总结一下,你在分析人物形象是用了什么方法?
四、小结:
《红楼梦》是一部奇书,毛泽东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当代作家王蒙说:“《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何不读读《红楼梦》丰富我们的人生,延长我们的“寿命”?
五、布置作业
1.读过《红楼梦》的人都说,林黛玉是羸弱多病、多愁善感、孤傲尖刻的。书中也说她“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可我们的课文中并没见到这样的黛玉,你觉得文中的黛玉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按照课堂上的分析方法,写一篇《香菱学诗中黛玉性格分析》于作文练习本上。
2、《红楼梦》中人物众多,各个栩栩如生。学习这篇课文后,希望大家有兴趣,也能钻进去,瞧瞧更精彩的内容。
篇14:香菱学诗优秀教案
黛玉教诗
香菱求教
理论讲解
香菱谈诗
欣赏指导
香菱做诗
创作扶持
三、合作探究,精读悟情
香菱是一个怎样的女子?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选代表交流。
交流情况:香菱是一个精敏灵秀、悟性极高、心性拔俗的女子。
香菱极富文学气质,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偷空看几首旧诗。进入大观园后,香菱深藏内心的饥渴一下子激发出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甚至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她对王维诗的品读,足见她的领悟力极高。
1、学生筛选描写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并作简短点评。
学生自由发言:
例:香菱面聆黛玉教诲后,于是按要求借书吟读。“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其苦心、专心如此,不能不令人赞叹。
当香菱拿到写作诗题后,“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或坐卧不定”终得一首,因措辞不雅要求重写,“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文字表现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出神”说明浮想联翩;“抠土”说明反复斟酌;“皱眉”说明用字不妥:“含笑”说明有了奇句,感到满意、欣慰。
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了“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香菱的苦心、专心、用心已到了痴迷的程度。
对这样一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描写了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联系香菱的苦心学诗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这种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借鉴。
2、聚焦侧面描写,体会人物形象的"丰满、生动。
学生解读文中有关宝钗、宝玉的相关语言描写,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如:宝钗:“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
宝玉:“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这些都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侧面烘托会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更具体感人。
明确: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再加上她良好的资质、较高的领悟力;其次是有较好的老师指点,特别是善教的黛玉;第三是与大观园这个优雅、美好、洁净的环境分不开的,环境造就人,香菱在这里得到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才得以显露出来。
四、延伸拓展、深刻感悟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香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苦心学诗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面对着我们的实际情况,中考在即,你打算怎样做呢?从中你有没有新的感悟。
学生各抒己见。
生:香菱学诗给我的启示有五点:①要有自信,树立学习的信心。语文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应有打一场长期仗的心理准备,要自信;②做学习的有心人,提高学习兴趣,让自己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有所获;③要重诵读、理解、感悟,多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④不耻下问;⑤勤于实践,不怕失败。香菱三易其稿,终成精品。我们平时写作也要多改精改,方可成就佳作。
……
教师鼓励学生联系自身阅读和写作实践总结一点经验和教训,言之有理即可。
五、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结合板书,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方法。其中,我们仅仅看到的是《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400多个人物被曹雪芹描绘的栩栩如生,你想了解更多的人物吗?请大家课后阅读《红楼梦》。
六、作业
阅读名著《红楼梦》。
(板书)
天资
执著专一
聪明灵秀
名师
香菱
苦志
悟性极高
心性拨俗
灵地
篇15:《香菱学诗》优秀教案
《香菱学诗》优秀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香菱的性格。
2.香菱学诗给学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从香菱身上找到学习语文的启示。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大家知道这首判词说的是谁吗?
二、简介香菱身世。
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自幼被拐,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为妾;后来正妻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
三、分析香菱学诗的情节。
1.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
香菱学诗可分三个步骤: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的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
2.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如“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3.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提示:专心致志,废寝忘食。
4.比较分析香菱写的三首诗。第三首是: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简析:她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把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如果说离愁,思绪这种深沉的感情,在第一首是肤泛的,在第二首是游离的,到第三首就变成实在的,意趣真切,余韵悠长。
四、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特别是写作上的启示。
做有心人,提高兴趣。转益多师,不耻下问。勤于实践,不怕失败。
五、总结:
香菱学诗的过程,可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古今成就大事业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来概括: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第三境“蓦然回首,那人在灯火阑珊处。”
六、欣赏《叹香菱》。课后可试着分析一下林黛玉在本文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