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角的喜剧读后感
1.跪求 赏析《菱角的喜剧》!!!!!!
这篇文章并不是介绍菱角的科普文章,而是一篇具有哲理性的散文。作者从自己认识菱角的发展过程中,阐明了一个观点:任何事物都是复杂多样的,正确认识事物,既要掌握它的一般性,又要掌握它的特殊性,认识事物不能绝对化、简单化。
文章对事物认识由浅人深,从片面到全面的过程描写十分清楚,思路非常清晰。整篇文章从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叙述了自己对菱角的认识过程并提出关于如何认识事物的观点。
作者首先讲述自己对菱角的认识过程。孩童时期,作者对菱角的认识是“菱角是有两个角的”,“这概念就在自己的脑子里坚固地形成起来”;后来到了广西, “第一次看到三个角的菱角”, “不禁小小吃了一惊”;在重庆的一个市场, “看到有一篓菱角竟都是四个角的”, “当时禁不住大大吃了一惊”;之后作者去翻阅辞书,才认识到“原来,菱角有两个角、三个角、四个角的,书上早已经说得清清楚楚”;而且,后来还知道“浙江嘉兴还有一种圆角菱,是没有角的”。 之后,作者从自己对菱角的认识联想到其他的生物如“蝗虫”、“蝴蝶”等,并总结出“区别于其他的生物,它们有许多的‘同\",因此它们构成一个家族,然而在‘同\"中它们又有许多的‘异\"。在不知道底细的人看来,它们都‘差不多\",但是在专门研究它们的人的眼睛下,它们却原来有这么多的不同。复杂性、多样性,总是贯串于一切事物之间”。作者第一次直接提到了自己的观点。接下来,作者从生物界再推而广之,联想开去,提出“一切事物都有复杂性、多样性”。然后以化学中的碳水化合物、同一种元素、医学中的人体体质差异和牙齿数目等为例子,来进一步说明“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原是这样无往不在的”。
第二部分作者承接上文,讲述怎样认识复杂多样的事物。
作者首先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述两种不同的认识方法,一种是“站在正确立场上的聪明人”,他们“面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这种复杂性、多样性”, “不会茫然失措”,因为事物“既然有一般性,那就有规律可寻”,聪明人“掌握了一般性之后,再努力去掌握具体事物的特殊性,这就可以使认识达到比较精确的地步了”;另一种人是“自己”, “自己因为一向看到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就以为天下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对人们早已调查出来的菱角的各种状态都不知道。或者,在书本上看到对蝴蝶、蝗虫的一般性的描绘,就以为蝴蝶、蝗虫的道理‘止于此矣\",不再去注意它们的进一步的分别,在它们‘家族\"内的千百种的不同”,因此自己的这些认识“怎能谈得上精确呢”。
接着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正面的是“认识事物深刻”的例子,一个农民,不仅仅因为“天上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就和大家一样认为“要下大雨了”,而认为“绝对没有雨”,他的理由是“那个时候吹那种风就不会有雨,而且昆虫的活动在他看来也没有异样”。“其他的农民只掌握了一个‘黑云\"的条件,这农民却掌握了‘黑云、风势、昆虫动态\"等等条件,他除一般性之外更掌握了特殊性、复杂性,因此他胜利了”。反面的例子要证明“只知道一般道理,不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常常会使我们“做事摔筋斗”。作者举了有些地方良种变劣种,有些地方山洞养猪失败的例子说明“不掌握具体条件,就一定要倒霉”。作者在这两段中鲜明地表明,胜利还是失败的原因就在于能不能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最后作者从两个方面指出了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方法,一方面是要“广泛地吸取古今中外人们艰苦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 ( 学理论、学文化 ) ,深入实践、多方听取意见,肯定自己有所不知,随时随处努力求知,不止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掌握它的特殊性”,另一方面是“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
2.谁有秦 牧《菱角的喜剧》的原文内容
哇哈,终于被我搜到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哪!选自《秦牧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秦牧自己从做小娃娃的时候起,就唱过“菱角儿,两头尖”那样的童谣,玩过用菱角的壳做成的玩具,也到菱角塘去捞过菱角,把那三角形的菱叶拖起来,摘着下面缀生着的一只只翘着勾儿的菱角,真是怪有趣的事情。从小到大,我吃菱角不知道吃了几百次,小的时候,常把熟菱角放在袋子里随街吃,弄得两只手都变成紫色。
长大以后,这样的有趣吃法享受得少些了,但仍然经常吃到汤水菱角。“菱角是有两个角的。”
这概念就在自己的脑子里坚固地形成起来。在广西的时候,我第一次看到三个角的菱角,初见的时候,不禁小小吃了一惊。
把一枚长着三个勾儿的菱角放在掌心里把玩了半天。心想:“吃了半辈子菱角,现在才知道有些地方的菱角原来长的是三个角。
多特别啊!” 在重庆的时候,有一天走过市场,看到有一篓菱角竟都是四个角的。当时禁不住大大吃了一惊。
买了一大包菱角回来,一边吃,一边欣赏。两个角、三个角、四个角的菱角味道原都一样,只是它们的模样儿不同罢了。
菱肉相似,这是它们的“同”。菱壳的勾儿数目不同,这是它们的“异”。
“同中有异”,这道理在小小的“菱角家族”中也表现出来了。在吃到四个角的菱角那一天,我随手翻了一本辞书,看一看关于菱角那一条的注释。
原来,菱角有两个角、三个角、四个角的,书上早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不知道是当年上植物课时漫不经心还是忘记了,我深以自己为什么对于吃了几十年的菱角竟一点常识也没有为憾。后来,才知道浙江嘉兴还有一种圆角菱,是没有角的。
菱角有无角、两个角、三个角、四个角的,如果加上个别变异者,说不定偶然还有几个一个角和五个角的。但即使如此,“菱角家族”还应该算是最简单不过的。
生物学书籍告诉我们,像蝗虫、蝴蝶……这一类昆虫,都各各有两千种左右。区别于其他的生物,它们有许多的“同”,因此它们构成一个家族,然而在“同”中它们又有许多的“异”。
在不知道底细的人看来,它们都“差不多”,但是在专门研究它们的人的眼睛下,它们却原来有这么多的不同。复杂性、多样性,总是贯串于一切事物之间。
是不是只有生物界有这种情形呢?不!一切事物都有复杂性、多样性。搞化学的人告诉我们,碳水化合物有几千种。
搞物理的人告诉我们,同一种元素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有千奇百怪的形态。医生会告诉我们,人的体质有各种各样的不同,有些患“过敏症”的人喝一杯咖啡就要死要活,有些人装一肚子咖啡却仍旧可以酣然大睡。
有些人牙齿不够一般人的二十八枚,个别的人却可以长出三十六枚……我的天!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原是这样无往不在的。面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这种复杂性、多样性,站在正确立场上的聪明人并不会茫然失措。
因为它们既然有一般性,那就有规律可寻。掌握了一般性之后,再努力去掌握具体事物的特殊性,这就可以使认识达到比较精确的地步了。
自己因为一向看到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就以为天下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对人们早已调查出来的菱角的各种状态都不知道。或者,在书本上看到对蝴蝶、蝗虫的一般性的描绘,就以为蝴蝶、蝗虫的道理“止于此矣”,不再去注意它们的进一步的分别,在它们“家族”内的千百种的不同。
这样的认识方法,怎能谈得上精确呢!我们寻常所说的“认识事物深刻”,事实上就是认识事物的规律之后再高度掌握它的复杂性之谓。有一次我在田里跟一群农民一起劳动,突然天上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大多数的农民都说一定要下大雨了,但有一个农民笑嘻嘻说绝对没有雨。
过了一会儿,果然又是丽日当空,一点雨意也没有了。大家问那农民这是什么道理。
他说那个时候吹那种风就不会有雨,而且昆虫的活动在他看来也没有异样。其他的农民只掌握一个“黑云”的条件,这农民却掌握了“黑云、风势、昆虫动态”等等条件,他除一般性之外更掌握了特殊性、复杂性,因此他胜利了。
只知道一般道理,不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常常是我们做事摔筋斗的原因。有些好种子,对甲地是良种,但是在乙地的土壤、风力等等条件下,却变成劣种。
有些地方山洞可以养猪,但另一些地方山洞养猪却总是失败,原因是泥质、湿度等等不同的缘故。不掌握具体条件,就一定要倒霉。
这真是灵验极了的事情。广泛地吸取古今中外人们艰苦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学理论、学文化),深入实践、多方听取意见,肯定自己有所不知,随时随处努力求知,不止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掌握它的特殊性……这一切是多么重要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真像是讲究“君臣佐使”的中药方似的,抽出一味就不成其为好药了。
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
这“捞什子”——简单化绝对化的思想方法,常常把人害得好苦啊!******* 作者说:“面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这种复杂性、多样性,站在正确立场上的聪明人并不会茫然失措。因为它们具有一般性,那就有规律可寻。
掌握了一般性之后,再努力去掌握具体事物的特殊性,这就可以使认识达到比较精确的地步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这。
3.急求《莎士比亚戏剧》的读后感或读书笔记
英国的莎士比亚写的这本《哈姆雷特》讲述了丹麦王国里的故事。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听王家城堡上的哨兵报告,城上出现了一个酷似先王的鬼魂。哈姆莱特在第二去找这个鬼魂,在鬼魂口中他知道了事情真相:原来是先王的兄弟克劳狄斯,在先王熟睡时候谋害了他,随即篡夺了他的王位,并娶了孀居的王后。一天,哈姆雷特请来了一个江湖戏班来演出威尼斯大工被谋害,其孀妻后来嫁给了凶手的故事,这与丹麦先王驾崩的情况十分近似。克劳狄斯感到自己的罪行被哈姆莱特所察觉,仓惶起身离去。母后把哈姆莱特找来责备一番。雷欧提斯也想杀死哈姆莱特所以他和哈姆莱特举行了一场击剑友谊赛。雷欧提斯的剑锋是涂了毒的,国王怕杀不了哈姆莱特,还特地准备了一杯毒酒,可没想到被王后喝了下去,王后死了。在击剑的过程中,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刺中了对方,哈姆莱特用最后一点力气扑向国王,直刺穿这个篡位者的心脏。
这个结局是多么悲惨,大家都死了。
4.速求《莎士比亚戏剧集》的英文读后感
罗密欧朱丽叶 自己上网找
The play opens with the servants of the Montague and Capulet families quarreling and fighting in the streets of Verona, Italy. The two families have been enemies for as long as anyone can remember. Romeo, son of Lord Montague, accidentally finds out about a ball given by Lord Capulet and plans to attend uninvited. Romeo and his friends Mercutio and Benvolio put on masks and attend the ball, where Romeo meets the beautiful Juliet and falls instantly in love.
5.亲们能帮我找三篇读后感嘛
《威尼斯商人》读后感 看惯了莎士比亚的悲剧,偶而换换口胃,欣赏一下他写的喜剧,也蛮有味道的。
上个星期,我读了莎士比亚写的名著《威尼斯商人》,让我感觉到友情的珍贵。主人公安东尼奥和贵族青年巴萨尼奥之间的真挚友谊,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们的友谊更显得无私。
《威尼斯商人》和莎士比亚其他的剧本一样,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还有对青春的向往。我觉得这个剧本的情节曲折有趣,洋溢着十分浓厚的喜剧色彩,也体现了莎士比亚本人在生活中开朗乐观的性格。
剧中有个既可恨,又使人同情的人物,他叫夏洛克,是个犹太人,放高利贷的。他唯利是图,贪得无厌,但是他也是一个受歧视的犹太人。
剧中他代表受压迫的犹太人说的一段话一直令我难忘:“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性?他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能受同样的武器伤害,同样需要医药治疗,冬天会觉得冷,夏天会觉得热,跟基督徒一样吗?”他为一个受苦受难的民族发出了不平的呼声。 我比较喜欢那个鲍西亚。
她优雅高贵、温柔多情,有高度的智慧,敢于机智果断地投身于行动,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妇女不比男子差。 这本书写出了当时生活在威尼斯的商人那儿的真实故事,人间的亲情和友情比什么都重要,这本书写出了我们对待朋友应有的态度。
想不到莎士比亚写的喜剧是那样有趣味。 《莎士比亚戏剧集》读后感 《莎士比亚戏剧集》 莎士比亚(英国)1589—1613年 莎士比亚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创作对英国乃至全世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作品几乎被翻译成世界各种文字、各种新版本和译本层出不穷且历久弥新。
此外,莎士比亚的语言已渗入英语国家人们的日常用语中,并且决定了他们对诗的认识。 莎士比亚的许多杰作,四个多世纪以来,既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显示出难以抗拒的艺术魅力;又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吸引着无数专家学者共同研讨,成为一门毕生从事的学问,而且随着时代的进展,莎学也随之不断地在拓展更新,没有止境。
歌德也曾为之感叹“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这观之不足、钻之弥深的雅俗共赏,这巨大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的完美结合,说得上是伟大的文学经典作品确切不移的标志吧。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剧作中最复杂和最著名的一部;《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是代表莎士比亚悲剧最高成就的“四大悲剧”,也是最淋漓地表现其伟大之处的作品,其中尤以《哈姆雷特》在世界上享誉最高,成为世界戏剧史上难以企及的高峰。
《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烦恼》、《皆大欢喜》、《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亚的喜剧代表作,尤以后三部最能表现莎士比亚喜剧创作的风格,人称“娇艳明媚的喜剧三部曲”。 莎翁同期时代剧作家班·琼斯称颂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期,而归于千秋万代”。
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也说过“莎士比亚剧作的变异复杂的人性,精妙的结构,绝美的诗情,充沛的人道精神,浩瀚的想象力,是任何天才都不能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