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后感

英雄的舞蹈读后感

读后感 网络 2024-02-21 14:00 269

1.女子独舞《木兰归》表现了什么意境?

舞蹈《木兰归》,由陈维亚编导。

1987年由北京舞蹈学院首演。 同年荣获第二届北京舞蹈比赛优秀创作奖。

1988年获第二届全国 “桃李杯”舞蹈比赛优秀剧目创作奖,丁洁荣获中国古典舞女子成 年组一等奖。该舞根据著名叙事诗《木兰辞》和豫剧《花木兰》中的情节和人 物形象创作改编。

花木兰是中华民族富有传奇色彩的女英雄之一, 相传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多年,驰骋疆场,英勇杀敌,屡建战功。胜 利班师后,可汗问她有什么要求,她说:“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木兰辞谢了一切封赏,回到家乡后换上了女儿装。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作品以 独舞的形式,以中国戏曲舞蹈中女子武舞的舞姿动态为主要素材, 用流传很广的豫剧音乐唱段为伴奏,适当地融进了爵士舞等外来艺 术的节奏。舞蹈没有演绎文学作品和戏剧作品中的情节,而是充分 发挥舞蹈的特长,以集中抒发花木兰从战场归来后的满腔豪情为艺 术目的。

丁洁的表演神采飞扬、英姿飒爽、俏而不浮、节奏铿锵,成 功地塑造出了花木兰巾帼英雄的舞蹈形象。该作品在一段唱腔伴奏下展现了一个特定的情景,编导就摄取 这么一个侧面开辟了舞蹈的“用武之地”。

木兰姑娘骑马奔腾,自 豪妩媚都在每一举手投足之中,将个假小子的特定性格、情绪生动 地表现了出来。 戏曲的手、眼、身、法、步之韵味成了舞蹈的特色。

无论什么时候,舞蹈都应当用自己的语言讲自己的话。戏曲进入舞 蹈的创作天地,它的一切都应像其他任何素材一样,成为舞蹈加工 的材料,同时又是舞蹈所能吸收的养分,而且更是舞蹈既肯定又力 图摆脱的对象。

编导陈维亚以自己的杰出才华,丰富了中国古典舞创作的形象 画廊——从《木兰归》《挂帅》到《大师兄小师妹》《秦俑魂》无不如 是。

2.舞蹈《卒》观后感

[舞蹈《卒》观后感]舞蹈《卒》观后感2010-12-29 00:15棋理舞意--观《卒》有感?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两个年轻老师的新作,节目单上印着《过河卒》,可是两位老师说叫《卒》,舞蹈《卒》观后感。

无论叫什么吧,至少和"卒"有关系。这是一个和象棋有关系的节目。

两个小伙子很爱下棋,经常会课余饭后杀一盘。也许是下棋多了,就生出了许多感慨。

胜负输赢,扭打厮杀,下的是棋,动的却是心。节目很让人动心,所以第一次看完,没有敢贸然发言。

约好了今天再看。其实,看了第二次还是不想说,只不过落子无悔,已经下了承诺,不好反悔。

我不懂舞蹈,这是每一次所谓舞评的基调,我就是一个看客。棋么也是臭棋篓子一个,就像如同路边围成一堆儿看棋的老汉,只知道看棋不能乱说。

所谓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不过看也就看了,一局结束,说说也无妨。

群舞,人很多,半副象棋的架势,车马炮士象全,五个卒子,当然还有老将,整整16个演员。因为角色太多,又要有些个性的铺陈,所以舞台上有些乱。

群舞的整齐、阵势被颠覆了,不是一个典型的群舞,很像一群人在舞。舞台被分割成许多部分,习惯上的视觉中心被打散了,经常会茫茫然,看场面就不能关照细节,看了细节就忽略了环境。

战斗着实激烈。显然这是内心的厮杀,按下葫芦起来瓢,剪不断理还乱,想说的东西太多了。

卒似乎是编导最想说的。卒的精神还是卒的宿命,没有交代清楚。

编导在纠结,中国象棋的卒子不像国际象棋到了底可以变,后、象、车都行,乌鸦变凤凰,脱胎换骨。中国的卒一辈子就是一个卒,到了底还不能回头,死路一条,即便胜了也就还是一个卒。

显然他们不想这么说。所以卒子可以几说,勇往直前义无反顾,赴汤蹈火牺牲奉献,无足轻重任人宰割。

卒子既可以是英雄也可以是炮灰,看你怎么说?显然这是卒子的赞歌,至少是滚烫的火山灰,观后感《舞蹈《卒》观后感》。还有将。

中国象棋的将总共就能到九个点,九宫之位不能动。节目中的老将出来了,甚至身先士卒。

所以编导还想说老将。也许当下的卒子就是当年的老将,也许当下的卒子还可以是明天的老将。

老将很帅,很威武,很爷们儿!但是不像个老将!既然有了角色的分别,就有各自的职守,乱了就散了。这是中国的棋。

士象车马炮,看出来编导给了各自的角色性格,但是场面太大,看两次都没有看全,也就不好实说。但是似乎舞蹈语言是不同的。

编导在这里下了功夫,但是当共舞的时候,我真的不是道该看哪里,目不暇接的后果就是什么也看不到。舞蹈语汇很自由,这是当下古典舞的一个很流行的做法。

有一些太极的痕迹,但是由于演员普遍肩膀太僵,只得了挥舞双臂的形,少了些意由心生、形随意动的劲力。搬腿可以不要,于使用来讲,搬腿既不能打人也吓唬不住人,况且演员不知道为什么搬腿。

有意识的搬腿可以看看原版的秦王点兵,僵了两千多年,那是为了活动活动腿脚。所以动作的设计,对于编导来说,可以忘了舞种、忘了风格、忘了一切束缚自己的东西。

即便是命题作文,也可以有取舍。群舞的队形还是应该注意的。

群舞的气势、变化、对比,独双三很能完成,这是群舞在视觉上的一个亮点。题材本身给了气势、阵势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在这里下下功夫。

如果要强调各种角色的转换,与将、卒个性的烘托,可以在灯光处理和动作节奏上做一些设计,比如可以借用电影里闪回、分镜头切换的手法,用舞台灯光实现舞台的有意识的调度。舞台空间的使用可以说非常丰满,但是画面的结构处理有些凌乱了,人的视觉中心无法同时顾及几个动作的兴奋点,要么是一个中心其他是背景,给人一个意象的感觉,要么在中心之间切换,同时出现,虽然目不暇接,但是于节目主题的解释和揭示,并无帮助。

16个人始终在台上不合棋理,也无助于舞意的推动和提升。搏杀,博弈,搏击,无论是哪种,下去几个似乎更合道理。

将的内心独白式的舞蹈部分,似乎就可以让随从们闪了,而。们的拼杀,老将在后面的指挥若定也有点多余。

而当中箭的卒用慢动作逐格再现的时候,士象车马炮以至老将的顺次出现,或许会为最后的雕塑感的完成铺垫起一个有力的高潮。至于是情绪舞蹈还是情节舞蹈还是寓意舞蹈,我还真不敢妄下结论了。

如果矫情一点,似乎可以这样说,这是一个"有寓意的情节中的情绪舞蹈",于是这个寓意就至关重要。回到前面,我觉得两位编导想说的东西太多,想表达的太多。

卒拼争的命运和卒对命运的拼争,老将的坚毅与澹定,以及16个人团队的坚强。到底想说哪一个,似乎是要梳理一下子。

作为教学剧目,这是一个很练学生的剧目,但是作为艺术作品,还需琢磨。不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两位年轻编导的智慧在节目中已经一览无余了,如过河的卒子,一往无前,直指九宫!有戏!真的有戏! 〔舞蹈《卒》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3.中华经典诵读读后感征文要求:要有自己的感受,还要联系自己的生活

“中华经典诵读”读后感 通过诵读经典诗文,我了解了什么是儒家风范,什么事道家精髓,什么是千古美文…… 其中我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很深的见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许多人行走,他们之中必定会有我的老师。这居然去您给我受益匪浅的诗句,就是出自儒家的圣贤孔子之口。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我学习的地方,就拿我们年级来说吧!在这个100多人的大集体里,就有我许多的良师益友:学习天才罗晓辉,跳舞能手王心怡,唱歌能手王芸,小书法家肖元……他们的才华和智慧都值得我好好学习。这样我不就可以在这万顷绿田中增添自己更多知识的养分吗?这正是《论语》孔子传与我的做人学习的道理啊! 人的一生犹如一条长路,有许多岔道,我们有时候会走错路,但有人会来提醒你,他就是国学,就是经典诗文,因为他聚集了所有成功人的经验,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历久弥新,我们没有理由不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的瑰宝。

而且对于我们少年儿童来说读诵经典,自幼就开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就定能奠定一生优雅的人格。读诵经典的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古文和白话文水平,有助于我们对其它知识领域的领悟和旁通,更能促进各科学业的进步。

假如说我们的心田是一块最普通的土地需要阳光、雨露、肥料和辛勤的耕耘,那经典诗文就是那阳光、惠风和细雨。 只要你愿意时时刻刻去吮吸去领悟去诵咏,那我们的理想之花一定会开得更艳持得更久。

那我们就继续诵读吧!好好地拥有它,记住它。让它来净化我们的心灵,让它来耕耘我们心中的土地,提升我们的品位,弘扬中华民族之精髓,更让它引领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向成功迈进吧。

4.《青春那些事》观后感非常的非常的急要快啊

青春以为长大了,以为成熟了,以为一旬加五年的时光,让自己坚强了!真的以为……这…。

那……,可都只是以为!假命题而已!以为中的所有幻想,如白雪般的飘逸,肆意地飞舞在梦想的空间,幻化种种的美好生命时光,却总在最欣喜的劲头上,被擅入的现实阳光,肢解的冰凉冰凉!结婚,生子,养家,在十七之前,还是孩童般的侃语,如今,已是走向未来的基本航标,有时你会说“我不要”,话到嘴边,你的眼神会看到许多的忧伤与期盼,你哽咽的语言,连上帝都听不清楚!有时你会沉默的只有肢体动作,在做与不做之间,来回地彷徨!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说起,总觉地自己好颓废!天天无聊地想,天天无聊地说,天天无聊地不知道做些什么,有人说这是80后的 表现,迷茫,无奈,孤独,内心封闭,是 想说与不说的无奈,是想做与不做的痛苦,在彷徨中迷失自我,在回忆中告慰自己!面对自己的人生宣纸,开头是一片荒芜的草地,虽有过明媚的春天,却连朵野花都没开过!就像是那谁曾说的,十九岁一下子走到少年的边缘,尽管还能从手指窥视青年即将泄下来的阳光,在每个寂静的夜里默数我遗失的美好!可有时也被别人指着“这人很嚣张哎”!不知不觉间就把那根伤人的弦音奏响,伤了别人也伤了自己!走过的路很多,回头看时,那一只影子,好凄凉!十八岁一直把自己当小孩一样放纵自己,在说与不说之间,躲躲闪闪!碰了一鼻子的灰,却在那慷慨地大骂这世道的不公!中了点‘彩’,大声的说:低调!低调!有点汨罗江里的冤魂的惆怅,带点诗仙的洒脱,豪情万里地指着北方,也想射天狼!有事没事还搞起自家的聊斋天堂,指扁点美,道贪字天下无贼,似有星爷的那种怪眼神经,“早就看穿了他们的心@肝#脾$肺&”!论中国之崛起,非我辈莫属!可一放眼现实,只有在梦里,高呼“英雄不逢乱世”!明日照旧,乌里哇啦………。 。

十七岁却还在学人家,拿着弹弓在校园,搞着个人英雄主义,迷迷糊糊之间,看见天空涣起粉红色,在一个黄昏,听见别人说起,“这雨下的很忧伤”!从此,爱上了雨和黄昏!所以记忆中情感里有这一句话“雨后的黄昏,雨中的黄昏,雨前的黄昏,好清,好新,好自然”!猛然来到雨季,微微一笑,扭头就跑,后来回忆才知道那年的雨,好忧伤!每每想起,就会想起星爷的类似对白“曾经有一段花香的季节,羞红了脸,却没有珍惜,如果时光倒流,我一定会说‘这儿花香,我喜欢’!”唯一能留下的是 那句“粉红色的天空,就会有粉红色的初恋”,可是,我却错过!十六岁就写下了它:“只有拼搏只有奋斗人生的血液才能沸腾郁闷的生活才有激情” 十五岁馒头包子!…………………。 望采纳~歇歇 求赏分 大爱你。

5.下载读《鹰之歌》有感有关的作文

鹰之歌读后感

写于1895年,它描写了在战斗中受伤的雄鹰和在峡谷里苟活的蛇两个有象征意义的对立形象,爱憎分明,语言优美,文字流畅.两类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展现在眼前,雄鹰即使受伤了,也要飞翔,把最后一滴血洒在天空,葬身大海又何妨?蛇躲在深山的窝里,过着安逸的生活,用它自己的话说是”又温暖,又滋润”.它哪里体会到勇敢而高傲的鹰,是追求自由,光明的化身呢.

蛇也想看看天空有什么,它不明白鹰为什么翅膀断了也要飞上天去送死.所以它爬到岩石上盘成一团,向空中跳去,象一条狭长的带子似的在太阳光下闪耀了一下,掉在地上,不过没摔死,它就觉得自己飞到天上去过了,空空的,有什么好,反而嘲笑鹰的愚蠢与狂妄.

按理说,这篇文字有点过时了,它反映革命青年和小资产阶级享乐主义对生活的态度,但鹰追求自由向往光明的精神永远都不过时.人活着,每天做同样的事,不积极进取,象蛇那样活一辈子有什么意思.”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可见自由的精神比生命,爱情还宝贵.做个自由的人,做自己,是多么的洒脱,多么的令人神往,因为难,才显得如此的弥足珍贵!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所谓”自由泛滥”的时代,许多人对自由的理解是歪曲的,他们以为放纵自己,随心所欲,甚至违法就是体验自由.片面的追求眼前,透支自己的生命,尽情享受春风得意,当年老色衰时,什么也没有了,活着与死有什么区别?

文中的鹰应该是象征着敢于追求光明和自由的勇敢革命而牺牲的志士之魂,虽然被埋没在发动势力反扑之中,但终有一天会卷土重来。 文中的蛇应该是象征那些对于革命抱以观望和一知半解的务实保全主义的假革命或不革命者。纵然认识到革命可能带来的光明,却终日生活在自己的怯弱之中,也缺乏对革命必将胜利的长远见识,与鹰的果敢产生强烈的对比。

文末着重从在蓝天中搏击、不幸负伤的“失败的英雄”,其热爱自由、向往光明与英雄业绩的坚强个性,渴望战斗的激情和念念不忘再一次翱翔天空重新战斗的精神却屹立不倒这一内外对比的角度来刻画“鹰”的英雄品格。

英雄的舞蹈读后感

大家在看

查看全部「读后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