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同“咬文嚼字”。
咬文齧字,读音为:yǎo wén niè zì,意思是指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出自《新唐书·元澹传》。
这个成语来源于唐代元澹的故事。
元澹和制举出身的李涵等人参加一次诗会,其中有人写了这样一句诗:“春风知草千巢落,杀马无毛尽白时。”意思是,春风啊,你可知草中的千巢已经坠落;一匹骏马无毛而死,满头白发白皑皑。
元澹看了以后认为这一句诗不够雅驯,便进行了修改。有人对此不满,于是大家约定各自对这一句诗进行修改,以新的诗来会文。修改后的元澹的诗为:“春风一夜知草绿,咬文嚼字不曾休。”有人接着李涵的句式改成了“风吹马耳空前古,齧字敲声彻上台。”尽管第二首诗十分恰当,但是因为其中故意改变他人诗作的行为并不值得提倡,也因此成为后世诟病的对象。
所以,“咬文齧字”一词由此而来,用以形容人说话时过分斟酌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