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含贬义
释义:笏:古代官员上朝时手中拿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做。原指官员打扮,上场演戏。现比喻新官上任(含有讽刺之意)。
袍笏登场,读音为:[páo hù dēng chǎng]。
释义为:笏:古代大臣朝见皇帝时拿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做,在上面写字。原意是旧时官员衣冠楚楚、奉命登场。现多比喻旧官吏重新回到官场中。
故事内容:从前,有个财主到城里去看戏,看得出神了,竟忘了回家的时间。等他想起回家时,戏已经演完了。他只好提着袍子和笏板往回走。有人问他这是干什么,他说:“我是回家去演戏。”原来他把看戏当成自己的事了。后来,人们就用“袍笏登场”来比喻旧官吏重返官场。
关于组织临时政府的问题,段已通电北方各省征求意见,只等回电一到,就要袍笏登场。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二十七章
1、袁世凯倒台以后,军阀们又袍笏登场,百姓仍受困苦煎熬。
2、关于组织临时政府的问题,段已通电北方各省征求意见,只等回电一到,就要袍笏登场。◎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二十七章
近义词: 逢场作戏 走马上任 粉墨登场
反义词: 告老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