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相与:相互。相互结合成为一体。
相与为一是一个成语,来源于战国时期孟子及其弟子的著作。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互相融合,一体同心。
这个故事中,有一次,齐宣王问孟子:“齐桓公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回答说:“齐桓公、晋文之事,可得闻也。其为人也,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认为齐宣王应该先从自身做起,先做到仁,再去要求别人仁。接着孟子对齐宣王阐述了自己的仁政之道,包括要求君王要施行仁政,让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在另一段对话中,孟子又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批评了那些“以为未尝亲见孔子而欲以所不睹,不若见之真也”的人。孟子认为这些人只想得到口耳相传的圣人之言,而不想亲身实践和体验,这是非常浅薄和短视的。他指出,只有真正的亲身实践和体验过圣人的教诲,才能真正理解并践行它。
由此可见,“相与为一”这个成语不仅意味着团结协作,而且强调了真正的理解和实践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理解和实践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才能实现真正的一体同心。这也是儒家思想所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理念。
所以,“相与为一”的故事传达了一种强调亲身实践、体验和理解的哲学观念。在商业或社会环境中,它鼓励人们追求深入理解事物背后的原理,并将其付诸实践。通过这种深入理解和实践,“相与为一”可以帮助人们实现更高效、更和谐的协作,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
崔胤本留卫兵,欲以制敕使也,今敕使、卫兵相与为一,将若之何!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二
1、崔胤本留卫兵,欲以制敕使也,今敕使、卫兵相与为一,将若之何!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