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指理丝不找头绪,就会越理越乱。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正确,使问题更加复杂。
治丝而棼,读音为:[zhì sī ér fén]。
该词出自《左传·隐公四年》:“臣闻之,治丝而棼之,不如剪而理之者也。”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理丝不乱,而另把它分成几股,使人更难梳理。比喻处理事务或说话含混不明,又比喻将事情搞得复杂化。
这个成语来源于历史故事。从前,春秋时期,一个卫国人向孔子弟子求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弟子了解其目的后对他说,你先给我讲个故事吧。于是这个卫国人说:“我听说有个故事,有一户人家请客人喝酒,招待得很周到,但客人在酒席间不肯畅饮。主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吝啬,客人说:‘如果喝醉了,主人就乱了头绪。’主人说:‘家里的事很清楚,没什么好烦心的。’客人说:‘如果家里没有一件事弄得清清楚楚,整整齐齐,主人的头绪又怎么会清楚呢?’”孔子弟子把这个故事讲给卫国人听后说:“治丝而棼,剪而理之,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处理事情或说话时,应该注重清晰明了,不要将事情搞得复杂化。
夫政出多门,非国家之福也。既有下院以代表民意,而复以上院掣肘之,是治丝而棼也。
◎梁启超《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边沁之政法论》
1、夫政出多门,非国家之福也。既有下院以代表民意,而复以上院掣肘之,是治丝而棼也。 ◎梁启超《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边沁之政法论》
近义词: 治丝益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