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书面语
释义:佶屈:曲折;聱牙:不顺口。指文章读起来不顺口。
佶屈聱牙,出自唐韩愈《讳辩》:“中间历州郡,遭太夫人忧,客子有居,冬暖而夏寒,似若闲旷者,然不如通衢大巷市井喧然者也。不懈不怠,谁之力欤?曰:‘有司业、助教为之也。 今观其书,若嵩若高,随义制形,各有所止,其文理正而科条备,予见其本,又观其书所论说,苟以是而律诸身,则已蹇畸而不全矣;律诸国,则已僻而不中矣;使之利害得失,以知我之是非,则必胜而后可。 诸生信其文矣,顾以为舍之谁咎?且理义之归,岂不如是而已乎?’今试使言之,试为之说,虽其中不可以告天下,然而大指归而已。”
它的故事是:唐朝有一个名叫韩愈的著名文学家,他写文章不喜欢空话,而是注重实用。有一次他为一位老年文人写的文章作序,但是老年文人的文章很不好理解。韩愈虽然也觉得文章写得很好,但为了不让他误导别人,就亲自给文章做了注解。尽管如此,还是有许多人读不懂文章的意思。韩愈因此感到很苦恼。
后来韩愈去拜访一位和尚,向他诉说了自己的苦恼。和尚笑着对他说:“你的文章虽然很不容易理解,但是读过之后会让人受益匪浅。不要担心别人读不懂你的文章,只要坚持写这样的文章就可以了。”韩愈听后非常高兴,认为和尚的话很有道理。
佶屈聱牙通常用来形容文章读起来非常困难。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写作应该注重实用性和易懂性,不要为了追求华丽而忽略了读者的感受。
佶屈聱牙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言语或行为非常复杂难懂。例如:“他的言辞佶屈聱牙,让人难以理解。”
总之,“佶屈聱牙”这个成语源于韩愈为老年文人写的文章作注解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写作应该注重实用性和易懂性,不要为了追求华丽而忽略了读者的感受。同时这个成语也提醒我们不要让自己的言语或行为变得复杂难懂。
有些文字,尤其是所谓直译的文字,写得佶屈聱牙。
◎邹韬奋《经历·课外阅读》
1、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讲究文从字顺,如果佶屈聱牙,没人看得懂,便失了作文的意义。
2、佶屈聱牙的古书对青年人实在不易理解。
3、这篇文章钩章棘句,佶屈聱牙,使人无法阅读。
4、佶屈聱牙的古书在青年实在不易理解,只徒糜费时日。
5、尖酸刻薄,烦躁不安,佶屈聱牙,是诡辩家们的宿敌,时刻准备着戴上西勒诺斯的面罩。
6、目前不少商务合同的翻译存在不准确、不专业、佶屈聱牙的现象,有的甚至是错误百出。
7、他们的文章佶屈聱牙,甚至文理不通,既缺思想性,又无艺术性。
8、名物之学曾是文人士大夫的必备学养,在当代却因过于佶屈聱牙,钩章棘句而远离民众。
近义词: 语无伦次 佶屈聱口 诘诎聱牙
反义词: 出口成章,琅琅上口,七步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