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释义:湮:埋没;无闻:没有知道。名声被埋没,没人知道。
湮没无闻,出自《晋书·祖纳传》。讲述了晋代祖纳的儿子祖纳在第一次去拜见王衍时,王衍问了他几个问题,祖纳却对答如流,使王衍大为惊奇,就对王衍说:“君大异乎乡里,年虽少,可别有处,终为名士。”后来王衍把他推荐给当时另一位名人郭象,并叫他一起讨论庄子、老子一类的书。但祖纳与郭象讨论时往往不如郭象精辟透彻,于是被郭象一再讥讽。后来,祖纳只好带着失望的心情回家,并感叹道:“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从此以后他“不复干时”。从这次谈话之后,祖纳由于不会表现自己而渐渐湮没无闻的故事。
这个成语常用来表示人默默无闻,无人知晓。这也常用来形容人能力非凡却因为不善于表现自己而得不到重用。
高才博识,俱有可录,岁月弥久,湮没无闻,遂传其本末,吊以乐章。
◎元·钟嗣成《录鬼簿序》
1、倘生于蓬荜,嫁于村俗,则湮没无闻者,不知凡几。
2、这样的好作品,你们怎么忍心使它湮没无闻呢?
3、这篇论文,是我几个月的心血,发表后却是湮没无闻,这个结果简直不可思议。
4、他正接近自己的生涯中湮没无闻的隐晦时期。
5、早在清末,“子弟书”这种辉煌的曲艺就已湮没无闻,无人再会演唱。
6、我们任凭那些不值一文的品质湮没无闻,珍视比较崇高而又永垂不朽的天性,倍感骄傲和。
7、帝俊后被改造为人间的帝王大舜,从此在天国湮没无闻。
8、这位在三十年代曾经有过很大影响的作家,近十年来已经湮没无闻了。
9、在此之前,涂、杨两版本均被藏诸书箧,秘不示人,清代竟至湮没无闻。
近义词: 默默无闻 不见经传 碌碌无闻
反义词: 赫赫有名,举世闻名,鼎鼎大名,名噪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