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亦作“大直若诎”。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句成语,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第二十章,意思是真正正直的人外表谦虚,像个虚怀若谷的君子;真正有才能的人表面却显得平平常常,甚至有点愚蠢,这是蕴涵深厚的大智慧大智慧隐藏在极其普通的表象之下。具有“外方内圆”的本领与度量的人常被人高看。商战中常见此类人物,尤其生意遭遇困难、众口铄金之时更难得此友。得此知已或合作伙伴是事业成功的一个良方,用大直若屈来规劝与赞美如臂使指之人会受益非浅。古有神童方仲永过早显露头角后却落得个过早夭折的结果。因其过于“直”以常人的标准衡量已“屈”了。
春秋时,楚庄王攻打郑国,郑国抵挡不住,求和。庄王提出一个条件:他要把楚国最强壮、勇敢的五个人封为上大夫。其他大臣都表示同意,唯有大夫苏从表示反对。庄王十分恼怒,他问苏从:“你为什么不同意?郑国眼看就要打下来了,你不为楚国着想,还在为那些弱小的郑国人说话。”苏从回答说:“我听说能工巧匠使用木材时都是让其自然状态,只有一般普通人才想方设法地加工它。同样,真正有才华、有智慧的人待人接物应该以柔忍之术做人,以退为进,若一下子显露自己的才智,就很容易招致灾祸。”庄王听后恍然大悟,于是下令撤兵回国。
这个故事中苏从的回答就体现了“大巧若拙”的道理。他懂得“大辩不言”的道理,深藏不露,以退为进。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都体现了为人处世应该含而不露、外圆内方、外柔内刚的道理。这些道理是老子的处世哲学之一。
1、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近义词: 大巧若拙 大直若屈 大直若诎